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婦孺皆知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屈原立志報國為民,推行變法改革,損害了貴族等頑固勢力的利益,遭到毀謗、排擠。

當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被秦軍攻破後,流放在外的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當天是農曆五月五日。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傳說:當地人為了不使魚蝦損傷屈原的軀體,就紛紛把粽子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

於是,“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和習俗流傳至今。端午節既有了物質載體,也具有了思想靈魂。

其實並非如此。

01

“端午”習俗並非因屈原而起

端,在古文裡有“開始”、“起初”、“事物的一頭”之意。例如發端、事端、爭端、端倪等。

我國古人以天干地支配稱十二個月,例如四月為巳,五月為午,因而五月也稱為午月。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於是,農曆五月五日又被稱為端五、重五。

“五”與“午”音通,“五”為陽數,於是農曆五月初五也被稱為端陽。

農曆五月,多陰雨天,衣、物、糧食容易黴爛,瘟疫易流行,蛇蟲繁殖、四處活動傷人,稻田也容易遭受蟲害。

於是,古人就認為五月諸事不吉,稱為“惡月”,充滿了戒懼和禁忌。

古人認為瘟鬼和五毒(蟾蜍、蠍子、壁虎、蛇和蜈蚣)等,集中產生在五月五日這個氣候轉換較顯著的時間,因而對於五月五日特別敏感和重視。

由此也有了一些迷信的認知,例如認為“五月五日生子不祥”等。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出生,就被寄養在宮外。

同時,為了驅邪辟蟲,增加人體免疫力,人們就有了在五月五日採草藥、佩香囊、懸菖艾、吃五毒餅、拴五色絲線、喝雄黃酒、給小孩額頭塗寫雄黃字等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因而五月五日也被稱為“中華傳統防疫日”。

直至今天,人們習慣祝願端午節“安康”,而不是簡單地快樂。

02

粽子並不是因屈原而特意發明

粽子是中國傳統食物之一。

早在春秋時期,北方用菰葉包當地所產黍米成牛角狀,稱為“角黍”;南方用竹筒裝當地所產米密封烤熟,稱為“筒粽”。

這個時期早於屈原生活的戰國末期。

對“端午”及其習俗最早記載的,是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可見當時人們已經非常重視“端午”,將其與“夏至”節令相提並論。

也正是在晉代,粽子逐漸正式成為端午節的時令食品之一。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我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地區對粽子的叫法也有不同,原料、作法、口味、種類繁多。

人們當然知道人的屍身不可能不腐,魚蝦也不會因為有了粽子吃而不損傷屈原的軀體。五月初五吃粽子,恰遇屈原跳江自殺。

將粽子投之江中保護屈原屍身的傳說,並不會產生實際意義,只是寄託了人們對屈原的痛惜、敬仰之情。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03

賽龍舟的儀式活動也不是特意紀念屈原

賽龍舟的風俗早於屈原生活的年代。

《事物原始》引《越地傳》記載:“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

越王勾踐是春秋時代的君主,早於屈原生活的戰國末期。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五月雨水豐潤,江河水滿,當時地處南方水鄉的吳越之地,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古代原始部族以龍為圖騰,透過祭祀龍,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風調雨順。

而且舟船是水鄉的重要交通和戰爭工具,賽龍舟可以強健體魄,激勵人們駕馭舟船的技能。

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中,也認為划龍舟之習俗早已存在於吳越水鄉一帶。

學者們公認的中國最早的“龍舟競渡”的圖形,就發現於浙江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甲村。

在屈原投江的洞庭湖地區,也早有划龍舟的風俗。例如沅陵地區被認為是中華龍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具有悠久的龍舟歷史文化。

賽龍舟,也在我國南方沿海的江浙、福建、廣東一帶流行。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綜上所述,屈原與粽子、賽龍舟等並無直接因果關係。

另外,端午節的來歷,也有其他多種說法。

例如說是紀念比屈原還早兩百多年的吳國軍事家伍子胥,他受讒言陷害,被吳王夫差賜死、將其屍體於五月五日投入江中。

還有說是東漢時期,上虞人曹娥的父親不慎溺於江中,多日找不見屍體。年僅十四歲的女兒曹娥,悲痛之下在五月五日毅然投江,幾天後抱出父親的屍體。

由此可見,屈原、伍子胥是才能、忠貞、正直的歷史人物,曹娥是著名孝女。他們身上具有中華民族一直弘揚的美德。

巧合的是,據說他們均是在五月五日投江。

於是,五月五日、江河、粽子、賽龍舟等有關聯的關鍵詞,便形成了一個交集——端午節。

將這幾位歷史名人與五月初五的諸多風俗捆綁,則大大地增加了端午節的文化價值意義,讓這個節日的內容更加豐富。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將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故事、美食等熔於一爐,集於某個節慶日之一身,這已是我國諸多傳統節日的特色。

例如“年”獸和春節、介子推和寒食節、牛郎織女和七夕節、嫦娥和中秋節等等。

如果細究這些節日的來歷傳說細節,難免有荒誕、迷信、缺乏合理性、牽強附會之處。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但是,我們沒必要去較真。

畢竟,這些節日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而且,這些形式多樣的節日,豐富了我們的現實生活。

今天,當我們歡度這些節日時,要感恩、緬懷先人們給我們創造、傳承了這些美好時光。

同時,這些節日也使我們增長了知識,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心靈受到美化,人際關係得以潤滑,更是感受到了生命的寶貴,人性的善良和光輝,人類社會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