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秋色照蔬蕪,挽結高花不用扶,“古書院,琉璃塔,鹹板鴨”!

東籬秋色照蔬蕪,挽結高花不用扶,“古書院,琉璃塔,鹹板鴨”!

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歷史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喜歡的朋友記得轉發評論哦!如果大家想看什麼文章,也可以給小編留言哦!比心~!

東籬秋色照蔬蕪,挽結高花不用扶,“古書院,琉璃塔,鹹板鴨”!

金陵藝菊秋高氣爽,人們愛到玄武湖公園的梁州去賞菊,有的還在菊花扎景前留影,以記良辰美景之趣。南京人賞菊歷史悠久,培菊歷史就更久了。宋朝詩人范成大說金陵藝菊“甚高,園丁結成樓塔,高一二文,名日菊樓”。並賦一首金陵《詠菊樓》詩:“東籬秋色照疏蕪,挽結高花不用扶,淨洗西風塵土面,來看金碧萬浮圖。”十分真地描繪了菊樓的姿態。這情景在當時為各地所少見金陵藝菊名揚天下。菊花原產我國,後傳至國外。最早的萄花只有黃色的一種,南朝在建康定都,傑出的科學家南弘景記下了南京園丁培育出一種白色的新品種。這是菊花裁培育種技術上的一次大突破。到唐朝菊已有黃、白、紫三種。宋朝各地競相裁培,品種激增,達三十五種之多,而當時南方的江寧(南京)、蘇州,北方的汴梁(開封)、洛陽形成四大名菊產地。江寧以扎景為奇特。到明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社會安定,人們對花卉更加喜愛,培育菊花的人更多了,南京和全國菊花品種有了極大的發展。李時珍說有三百種之多。莖有紫、赤、青、綠之別花有單葉、千葉、有心、無心、有子、無子之分:色有黃、白、紫、紅、綠、間色,深淺不同,可謂色香形俱美凝重、高潔、典雅皆備,故深受人們的喜愛。到了清代以至民國初年,臨近玄武湖的雞鳴山後(明以下將雞籠山改稱雞鳴山),土地肥沃,闢為藝菊的專門花圃。

東籬秋色照蔬蕪,挽結高花不用扶,“古書院,琉璃塔,鹹板鴨”!

進入秋分之後,千畦萬圃,燦若錦繡,花團錦簇,各色紛呈,賞花之人終日不絕。更有遠道騎驢來遊者,到晚競相選購,馱載而歸,一路花香笑語,南京人稱之為“山後賞藝菊”。金陵人家凡餐廳酒樓門前、天井,無不陳列數十至百盆,層疊相次,謂之“菊山”,五色繽紛,蔚為大觀;席上無不選佳菊置中,菊綻蟹肥,把酒嗜蟹,味美絕倫。更有千家萬戶,以菊燻酒稱“菊酒”,香味鹹醇,饒有風味。南京板鴨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鹹板鴨。”這是一首明代流傳於南京的民謠。古書院,指的是當時最大的國立大學南京國子監;琉璃塔,指的是被稱為當時世界奇蹟的大報恩寺塔;玄色緞子,指的是南京著名特產玄色錦緞。

東籬秋色照蔬蕪,挽結高花不用扶,“古書院,琉璃塔,鹹板鴨”!

將小小板鴨,與之並列,可見人們對南京板鴨的看重。秦時,南京板鴨曾為進獻皇家的貢品,稱為“貢鴨”。官宦之間又互相將此“白門佳品”、“六朝風味”互贈,南京板鴨又被冠上“官禮板鴨”之名,名聲尤噪,遠銷海外。據《玄武湖志》轉引梁昊均《齊春秋》說,南京板鴨始於六朝齊人渡江,至玄武湖西北幕府山南。我(梁)軍自覆舟東移,頓郊壇北,與齊人對。是時忌食,調市人餽軍,皆是交屑為飯,以荷葉裹而分給兵士,皆困。會文帝遣送術三千石,鴨千頭。帝即炊米煮鴨,誓申一戰。將士及防身計糧數臠,人人裹飯媲以鴨肉。帝命眾軍葷食之,齊軍大清。這則舊說,不大經得起推敲。細究之,似為荷葉裹鴨、米粉蒸鴨之先,倒是一則口碑資料說得實在。南京板鴨,始於南京南郊之湖熟。五六百年前,有回民兄弟二人從北方流落至湖熱,便以打野鴨燒製銷售為生。有時候,鴨子多了,估計一下賣不完,便醃製起來儲存。而後便有了一般熟鴨和板鴨兩種製法。這說法,雖平淡無奇,卻自然可信。南京板鴨譽有四絕:用秦準河水製作的鴨胚,皮白肉嫩,色澤鮮豔;用松枝燒煮的板鴨,含有一股松脂香味;用荷葉包裹,荷香撲鼻,清雅醉人:加上燒煮的祖傳絕技,入口油而不膩,香味可口,常食不厭。

東籬秋色照蔬蕪,挽結高花不用扶,“古書院,琉璃塔,鹹板鴨”!

不過,亦有不少人,特別是外地人,慕名而來,帶歸板鴨,卻因不善製作,一味燒煮,不是味太鹹,便是肉過老,而大呼上當。南京板鴨的燒煮技術較為複雜,簡言之,要訣有三:一日浸泡,南京板鴨為便於儲存,醃製很鹹,一定要用清水浸泡十二小時左右,化去積鹽,方能製作。二日佐料,一般要在鴨腹中塞入香蔥、生薑和大茴,湯水中不再放鹽。三目火候,先將鍋中水燒開,再放板鴨。水以浸蓋板鴨為度。一定要使鴨腹內浸滿滾水。放鴨後,再將水燒滾,然後用文火燜40分鐘,之後將鴨肚內熱水倒出,湯內添少量冷水,把鴨放進,等水燒滾,文火再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不妨關注小編,更多的分享在等著你!歡迎大家評論,收藏和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