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共享城市,《我們的動物鄰居》如何用奇趣故事讓觀眾覺醒?

讓生命共享城市,《我們的動物鄰居》如何用奇趣故事讓觀眾覺醒?

導讀:

“自然距離我們,其實並不遠。”城市的奇觀背後,《我們的動物鄰居》更教會我們如何敬畏生命。

文 | 青山

2015年,剛剛拍完《第三極》,從青藏高原下來的杜興對猛禽異常敏感。

一次在北京的辦公室開會,看見一隻大鳥從窗外掠過,“紅隼!”他們一下就認了出來,“猛禽生活在CBD這件事值得一探。那麼松鼠呢,烏鴉呢,黃鼠狼呢,刺蝟呢,這些身邊的小動物,城市裡的野生動物,是否可以做一部片子?”

紀錄片《我們的動物鄰居》就這樣誕生了,但距離這個想法誕生已經過去了四年。他們經歷了什麼?

讓生命共享城市,《我們的動物鄰居》如何用奇趣故事讓觀眾覺醒?

城市立體生態的生動演繹

當人們提到城市,尤其是像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時,首先闖入腦海的絕不會是各種神奇的動物。

在監製杜興看來,《我們的動物鄰居》是一個“超出一般紀錄片執行規則的專案”。在預算有限的條件下,整個專案從構思到製作播出用了整整四年時間,在沒有範本參考的情況下,團隊逐漸摸索出一種新的紀錄片型別,全片從主題到拍攝手段再到敘事方法都與傳統的自然紀錄片不同。成群結隊的雨燕,極速俯衝的紅隼,煽動翅膀瞬間震起的灰塵、雨水滴落營造的氣氛都被悉數記錄下來。

01:06

《我們的動物鄰居》總預告片

更重要的是,除了在技術手段上不斷延伸人類的視覺極限,節目在呈現形式上也做了幾番創新。《我們的動物鄰居》逐步跳脫傳統紀錄片的表達方式,嘗試採用更故事化的手法,片中不僅有動物們各自求生的傳奇故事,也有人與動物親密接觸的感人瞬間。正因為這些更具人情味的表達和對動物的感性認識,拉進了觀眾和動物、城市的距離。

正片播完的拍攝手記中,攝影師自述道,“在城市中拍攝野生動物,說的時候近在眼前,拍的時候卻遠在天邊。”這種需要時刻捕捉、長期等候的難度也熬出了創作團隊的耐心,他們總是夜以繼日地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準備著。

讓生命共享城市,《我們的動物鄰居》如何用奇趣故事讓觀眾覺醒?

《我們的動物鄰居》幕後工作照

“當你努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一定會遇到它。”長久的努力讓團隊獲得了自然回饋的禮物,正如導演閻昭所說,“這便是宇宙中最浪漫動人的事情——遙遠的相似性。一顆行星和另一顆行星,一個文明和另一個文明,一隻鳥和一個人,看起來沒什麼關聯。但相似,戰勝了遙遠。”

讓生命共享城市,《我們的動物鄰居》如何用奇趣故事讓觀眾覺醒?

《我們的動物鄰居》幕後工作照

事實上,城市中的野生動物就是被大多數人忽視的一種奇觀。在北京國貿CBD的大樓間隙,影片鏡頭彷彿與紅隼同步飛行,營造出驚心動魄的大戰場面。你是否能夠想象,就在你辦公室一窗之隔的空中,一隻紅隼剛剛完成對獵物的追捕緊張和兇險,戰爭戲、動作戲、愛情戲所帶來的體驗在這部紀錄片中一個不落。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或許當我們有一天想起北京,不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而是紀錄片所描述的自然景象,那便成功了。

讓生命共享城市,《我們的動物鄰居》如何用奇趣故事讓觀眾覺醒?

見動物、見人,更見“鄰居”

北京市民李翔一家剛剛搬遷到新家,正準備在夏天來臨前裝上新的空調。但不巧的是,一對紅隼飛到他們的空調機位上,產下了三隻褐色的蛋。

“覺得它在這裡能安家,那真的是找不到地方了。”在李翔看來,這樣的奇遇讓她回想起了自己初到北京“找家”的經歷,“沒有家的那種感覺,我覺得鳥應該也會有吧,兩者應該是同樣的。”

讓生命共享城市,《我們的動物鄰居》如何用奇趣故事讓觀眾覺醒?

說到動情處,李翔也忍不住紅了眼眶,她和丈夫也決定“不去打擾”,等待小紅隼成年飛走後再裝空調。最後的結局也如解說詞般溫馨——“和幾千萬生活在北京的人們一樣,在鬧市之中贏得了一席之地。”

《我們的動物鄰居》將動物的遭遇延展到人的身上,將“同一屋簷下”的共生之情繼續擴充套件。

讓生命共享城市,《我們的動物鄰居》如何用奇趣故事讓觀眾覺醒?

在很多自然紀錄片中,創作者常常專注於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解釋,或者專注於講述某類、某群動物以及自然生命的故事,如《帝企鵝日記》《王朝》等紀錄片便是採取此種策略;再或者以專家身份出現普及知識或引導敘事,包括愛登堡系列等自然史紀錄片。

但在《我們的動物鄰居》中,無論是生活在山林溼地的珍稀物種麋鹿、金雕、黑鸛等,還是在城市上空上演精彩捕獵追逐的紅隼、貓頭鷹,抑或悠閒遊走在衚衕小巷的黃鼬、刺蝟……當他們與城市、城市中的人發生緊密關係時,這些自然生命便有了最真實的情感特徵。

讓生命共享城市,《我們的動物鄰居》如何用奇趣故事讓觀眾覺醒?

這些“鄰居”作為敘事元素,以它們的視點和需求出發,展現動物與人、動物與自然環境、甚至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自然是一個永恆又龐大的話題,但它離普通人太過遙遠。我們常說紀錄片需要“以小見大”,這部小而美的紀錄片,恰恰為觀眾理解這個話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雖然創作者並非有意建構煽情戲,但是這些與人類共通的情感段落消解了動物與人類的隔閡,更加強化了“鄰居”的概念,拉近了觀眾與動物們的心理距離。

讓生命共享城市,《我們的動物鄰居》如何用奇趣故事讓觀眾覺醒?

就在身邊的“生態密碼”

近年來,北京全市新增造林綠化面積134萬畝,城市綠地4022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8。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2平方米,建設溼地8000餘公頃,形成10處溼地公園和10處溼地保護小區。

這些生態家園也吸引許多野生動物到北京生息繁衍。其實,片中那些趣味十足,令人感動橫生的故事的說服力遠遠勝於上面的數字。

從城市CBD到幾類代表性園林,再從中軸線附近的老城區到郊區的山林溼地,《我們的動物鄰居》首次這麼直觀地讓觀眾認識到,哦,原來北京的生態是這麼豐富。

讓生命共享城市,《我們的動物鄰居》如何用奇趣故事讓觀眾覺醒?

英國文藝評論家約翰·伯格的著作《為何凝視動物》給了導演閻昭很大的提示,“被轉入景觀範疇的動物,已經以另一種方式消失了。(動物)雖然對於鏡頭而言完全可見,觀眾卻無法親臨它們的所在之處。”

但在閻昭看來,“自然距離我們,其實並不遠。只是這件事,還沒有變成大規模的新聞報道,圖書,紀錄片,所以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的動物鄰居》不僅在發現自然,更在重建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絡和認知。

讓生命共享城市,《我們的動物鄰居》如何用奇趣故事讓觀眾覺醒?

此前,自然或動物紀錄片習慣單純記錄生存方式,那些獵奇的鏡頭已經能吸引人們的目光。但這部紀錄片在敘事內涵上卻進行了新的嘗試。影片建構了不同野生動物之間、動物與人、人與城市之間的關係框架,體現了生物學中生態系統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該片對大自然所流露出來的情感力量正在超越所謂的技巧,它用影像語言激勵人們自發的覺醒,建立與自然生命共享城市的價值觀。

相較於一些自然紀錄片更為大膽地鞭撻,《我們的動物鄰居》明顯要更溫情和詩意一些,充滿奇趣的故事雖然減弱了對人類批判的鋒芒,但卻能激發觀眾自主的覺醒,實現從情感接受到理性反思的過程。正如閻昭所說,“我們更關心的是:觀眾能否在看完影片之後,重新開始關注生活中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