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絲綢之路,可還有誰記得“食鹽之路”?

世人皆知絲綢之路,可還有誰記得“食鹽之路”?

阿丘帶你領略天下之博大奇美

說起絲綢之路(本文僅指陸上絲綢之路),大家總能津津樂道,說上那麼一兩句,比如:起源於西漢,起點在長安,由漢武帝派遣張騫開闢,溝通了中亞和西亞,在歷史上享有的重要地位等等。

世人皆知絲綢之路,可還有誰記得“食鹽之路”?

那麼,對於阿丘本篇文章的主角——

食鹽之路

呢?恐怕是知之甚少吧。世事總是如此,一方名揚天下,但也總有一方籍籍無名。但是,不用擔心,歷史會記住它們的。既如此,接下來就讓阿丘帶你來了解一下這曾與絲綢之路齊名的食鹽之路吧。

世人皆知絲綢之路,可還有誰記得“食鹽之路”?

食鹽之路的鹽來自何處?

眾所周知,鹽湖密集的藏西北地區自古以來盛產池鹽。其中的最重要的產地便是

阿里,

且因為地處南亞、中亞和青藏高原之間,所以阿里就成為了“食鹽之路”的樞紐。具體可考證漢文史料《隋書》:“女國(我國西南、西北地區和中亞細亞地區相交界的古代遊牧民族名)之地,“尤多鹽,恆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

世人皆知絲綢之路,可還有誰記得“食鹽之路”?

考古發現,阿里高原很早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後來又有燦爛的象雄文明(阿里輝煌鼎盛時期的遠古文明),在這裡,食鹽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古代經過這裡的商道以運鹽而聞名。

食鹽之路是由何人何時打通的?

到7世紀上半葉,中原的唐帝國和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幾乎同時崛起:唐朝在太宗時迎來久亂後的盛世,重開“絲路”,而吐蕃則由松贊干布完成了對高原各部的統一,打通“鹽路”。

世人皆知絲綢之路,可還有誰記得“食鹽之路”?

古絲綢之路與食鹽之路線路圖

那麼食鹽之路經過何處呢?

根據古文獻記載和當代學者考證,得出“食鹽之路”的線路:從拉薩出發,向西經日喀則、出阿里,透過今日拉達克地區到達中亞、西亞、歐洲;向東可延至昌都,進入滇、川后與“茶馬古道”相連;向北則透過阿里中轉至中亞,與“絲綢之路”交會。

為何將這一古道稱為“食鹽之路”呢?

原因和絲綢之路為何被稱為絲綢之路一樣:食鹽是這條古道上販運的代表性商品。

世人皆知絲綢之路,可還有誰記得“食鹽之路”?

另外,這條食鹽之路上還有一樣與絲綢齊名的商品,那就是青藏高原上出產的麝香。正因為此,從青藏高原出發的交通線也稱

“麝香之路”

(與食鹽之路路線基本重合)。

從時間上推算,麝香的交易出現更早,甚至在西漢“絲綢之路”時期就誕生了。但麝香是奢侈品,食鹽是必需品,所以從更長時間來說,“食鹽之路”的功能持續時間更長,食鹽運輸量遠高於麝香。這也是食鹽之路沒有被麝香之路合併的原因。

世人皆知絲綢之路,可還有誰記得“食鹽之路”?

麝香

現在的食鹽之路怎樣了?

食鹽之路之於吐蕃,猶如“絲綢之路”之於唐朝。8世紀後期,大唐帝國和吐蕃政權逐漸分崩離析,二者幾乎同時衰落。隨後,“食鹽之路”變得冷清,然而並未荒廢,而是一直被民間沿用下來。

直到今天,鹽路上還可見藏北牧民和他們的綿羊和犛牛組成的馱鹽隊:每年冬春之交,牧民們都會帶著數以百計的綿羊耗牛,去北方的鹽湖地區,採出一袋一袋的鹽巴,然後用綿羊耗牛馱回家鄉。

世人皆知絲綢之路,可還有誰記得“食鹽之路”?

蔚藍的鹹水湖畔,四周的鹽頻寬達百米,如雪似銀,還有辛勤的牧民與他們的綿羊和犛牛,形成了藏北高原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但是,在食鹽之路上謀生活又是非常辛苦的。春夏季,牧民們趕著牛羊去鹽湖採鹽;秋天,他們將鹽巴及牧區的牛羊肉等馱載到農區去交換農產品,期間要透過坎坷難行的山谷和原始危險的石頭山道,途中還會遇上冷風大雪,歷時一個月左右。

世人皆知絲綢之路,可還有誰記得“食鹽之路”?

犛牛

沒人能說清這些牧民馱幫具體源於何時,但可以說:這是古“食鹽之路”最後的遺存了。

是的,這個世界上總會有那麼一些人,在你享受的時候負重前行;世界上也總會有那麼一些東西,在同類飽受讚譽的時候漸漸被人遺忘。

你願意去了解一下那些逐漸被世人遺忘的古蹟嗎?阿丘想:就只是瞭解,或者廣而告之,讓更多的人瞭解到,即使沒有親身體驗,那也算是為那些塵封已久的事物一個很好的交代了。就像阿丘寫下這篇文章一樣。

世人皆知絲綢之路,可還有誰記得“食鹽之路”?

好了,本篇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大家對於食鹽之路有什麼想說的或者阿丘哪裡說得不對的,歡迎到下方評論區與阿丘共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