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大明孝恭孫皇后 歷經六朝 柔肩挽狂瀾

大明第五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嫡孫、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孫氏(?-1462年9月),山東鄒平人。和中國封建社會大多數女性一樣,孫氏家族的這位皇后沒有自己的名字。孫皇后年少就頗有美色。她的父親孫忠,是永城縣的主簿。明仁宗張皇后的母親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她時時出入宮廷,說孫忠的女兒非常賢德,所以孫皇后以後才得以入宮。

孫皇后剛剛入宮的時候年方十餘歲,孫氏入宮時年齡才十餘歲,皇帝明成祖便指派其兒媳、當時的太子妃也即後來仁宗的皇后張氏養育她。不久皇孫朱瞻基大婚,下詔選濟寧胡氏(胡皇后)為正妃,而孫氏只能為嬪。

與其他宮女相比,孫氏有著特殊的入宮背景,這就使她與後來成為宣德帝的朱瞻基有了“青梅竹馬”之緣。由於孫氏稟性嬌柔謙恭,不事張揚,很快便獲得了這位未來皇位繼承人的傾心垂愛。朱瞻基登基後,在冊立她為貴妃時,不惜破壞祖制,給予她與皇后同樣既授金冊也賜金寶的榮耀(舊制皇后有冊有寶,貴妃有冊無寶)。

史海鉤沉:大明孝恭孫皇后 歷經六朝 柔肩挽狂瀾

朱瞻基成婚十年卻有女無子,又年近三十,威脅到皇位傳承,為朝中上下宮廷內外關注。宣德二年十一月,孫氏生育了第一個皇子,朱瞻基當即高興地詔令大赦天下,免明年稅糧三分之一。小皇子出生僅八天,群臣奏請立為太子,雖經孫氏遜辭,八十天後就被立為太子。皇子剛滿“百日”,朱瞻基就力排眾臣阻撓,逼迫當時的胡皇后“主動”上表退位,將皇后的桂冠戴在了自己鍾愛的孫氏頭上。當時,擁有至高權力的皇太后張氏雖一心庇護胡皇后,但事已至此,也只好作罷。

影響幼帝定都、廢殉葬制

鄒平的這位孫皇后如今很少為人所知,主要原因是封建正史上對她有一些詆譭性記載,說她“陰奪宮人子為己子”,以不正當手段奪得皇后地位。但也有專家認為,“陰奪宮人之子”有可能是後人別有用心捏造的謊言。因為根據當時宣德皇帝年近三十尚無子嗣、宮中上下都關注誰會生育第一個皇子、皇太后張氏依然健在等情況分析,孫氏佯裝自己懷孕而控制真懷孕的宮女偷樑換柱的做法,在當時幾乎不可能。而對毫無疑問地獲得了皇帝專寵、並已生育一女(常德公主)的孫氏來說,也似乎不會置將來可能親生的兒子的前途於不顧出此下策。

朱瞻基三十八歲英年早逝,7週歲半的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年號正統。作為小皇帝的生母和皇太后,孫氏隨住乾清宮。

史海鉤沉:大明孝恭孫皇后 歷經六朝 柔肩挽狂瀾

此後四五年間,發生過兩件值得人們注意的大事。一是正統四年六月,朝廷接到周憲王朱有敦的喪訊。這個周憲王沒有兒子,小皇帝致書朱有敦的弟弟祥符王朱有爵,“令其自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各遣歸其家”,第一次制止了明朝開國以來便實行的令人髮指的殉葬制度。二是正統五年三月,小皇帝下詔重建明成祖遷都北京幾個月就在火災中焚燬的紫禁城三大殿,並在宮殿建成後的正統六年十一月宣佈定都北京,最終更改了明仁宗於洪熙元年三月所下的“還都南京”並將北京改為“行在”的詔令,正式確定了北京的京師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時間小皇帝年僅十一二歲,應不具備決斷此大政的能力。而當時在世的明仁宗皇后太皇太后張氏,是曾連續決定過永樂、洪熙、宣德三朝皇帝殉葬事宜的當事人,不會突然阻止藩王妃嬪殉葬,更不會自動更改夫君當年的遷都詔令。對這兩件意義深遠的大事發揮重要影響作用的,應是一直與小皇帝隨住乾清宮的皇太后孫氏。

柔肩挽狂瀾,駕馭兩“變”

明朝前期發生過震驚朝野的“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孫氏以豐富的政治經驗及無可替代的皇太后之尊,柔肩擎天,力挽狂瀾駕馭兩“變”,對維護明朝統治和國家安定發揮了作用。

正統十四年八月,明朝50萬精銳兵和朝中各部重臣在土木堡遭瓦剌騎兵圍殲,率軍親征的年輕皇帝朱祁鎮被俘,並被挾持繼續攻掠明朝北方重鎮,京師告急,明朝陷入空前危機。經過短暫混亂後,孫太后果斷擯棄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張,採納了兵部侍郎于謙等主戰派的意見,相繼採取了讓庶子朱祁鈺即位,是為景泰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積極調兵遣將堅守北京等一系列正確決策,終於化解了危機。

史海鉤沉:大明孝恭孫皇后 歷經六朝 柔肩挽狂瀾

在打退瓦剌進攻後,景泰帝戀棧皇位,幽禁被遣送回京的太上皇朱祁鎮,廢除孫太后所立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兒子為太子。作為“上聖皇太后”,孫氏任憑景泰帝廢立太子,悉心保護好被幽禁的太上皇朱祁鎮和被廢的小太子朱見深,維護明朝政治相對穩定的大局,靜觀時勢之變。

景泰帝命途多舛,兒子與生母杭皇后相繼死去,且再無子嗣。景泰八年正月,在景泰帝病重且又執意拒絕朝臣重新立太子的奏議、明朝皇位面臨傳承危機的關鍵時刻,孫太后又明確支援部分朝臣實施“奪門之變”,擁戴作為皇室嫡長的太上皇朱祁鎮重新復位,從而消除了明朝政治上的又一次危機。《明史》中“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則充分說明了孫氏的作用。

歷經六朝,皇恩蔭及家族

孫氏幼年進宮,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朝,並作為宣德朝的皇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皇太后,和成化皇帝(朱見深)的主要撫育人,對宣德以來的朝政,尤其是“土木之變”後處於非常時期的明朝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她一人開歷史上貴妃授冊也授寶和在世太后上尊號兩大先例。天順六年去世後,孫氏被以“太廟”的名分,上十五字尊諡“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與宣德帝合葬於北京十三陵中的景陵。

倚杖孫皇后這座靠山,孫氏家族由此顯貴起來。早在宣德朝,其父母就蒙受浩浩皇恩,父親孫忠在景泰三年以85歲高齡去世後,被追贈會昌侯,諡康靖;後又在天順年間被加贈太傅、安國公,改諡恭憲;成化十五年再贈太師、左柱國。兄弟族人中也有多名獲得官爵,其兄孫繼宗“天順改元,以奪門功,進侯,加號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襲侯爵;諸弟官都指揮僉事者,俱改錦衣衛”。

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又“命繼宗提督十二團營兼督五軍營,知經筵事,監修《英宗實錄》。朝有大議,必繼宗為首。再核奪門功,惟繼宗侯如故”,使孫繼宗成為歷史上長期以執掌兵權的武職為首議政的實際“宰相”(明朝不設宰相)。去世後,孫繼宗又被“贈郯國公,諡榮襄”。

史海鉤沉:大明孝恭孫皇后 歷經六朝 柔肩挽狂瀾

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長河中,具有孫皇后這樣經歷的女性並不多,特殊的機運使孫氏在以男權為中心的封建社會歷史中成為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作出決斷的人物。對比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其他有重大影響的女性,孫氏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基本上屬於正面,她的政治作為和歷史功過頗值得後人研究和重新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