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樣正確地“道歉”?

究竟怎樣正確地“道歉”?

撰文丨大胯

閱讀提示

如果你現在

內心浮躁

,請

關閉這篇文章

精簡的文字雖好

,但大多無用,且無可操作性,

跟沒學並無二致

為了可操作性,本文犧牲了精簡,

以“車軲轆話”代替

,為的是讓文字穿過身體,令其

有用

可用

所以本文需要

逐字逐句地閱讀

,否則

難以理解文中的邏輯

如果你能

順利看完並理解全文

,很榮幸!

我們是同一類人。

寫在前面的話

大多數人總會產生這樣的誤解:

“道歉”是犯錯之後的

最後一步

甚至很多人還會

堂而皇之

地撂下一句話:

“我都道過歉了,你還想讓我怎樣?”

被大多數人忽略的事實是:

“道歉”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原諒”,更重要的是獲得

“再次被信任”

的機會。

就好像用錘子把釘子砸入牆裡,並不是把釘子拔出來就一切恢復原樣了,

孔還在牆上

究竟怎樣正確地“道歉”?

正文

假設某天發生了下面的情況:

一位同事找你借車用半天,你同意了。但是恰巧在他把車開回來的路上,他一不小心把車給颳了,而且還颳得不輕。

同事一看,肯定是他不對,於是採取了下面的措施:

給你打電話

誠懇

地向你道歉。你先是有些詫異,口頭表示了原諒;

他承諾立馬把車子送去4S店維修,

費用全部由他來承擔

他把車子修好後,還給了你,並再次當面誠懇地向你道歉,你也表示了原諒。

這應該算是

最常見、最標準

的道歉範本了。

但是如果你再仔細站在這個情境中思考一下會發現:

這件事情

並沒有

因為同事的道歉

就結束了

車子雖然經過修理,恢復了原樣;

但是你

內心的感受

卻並沒有恢復原樣。

如果你在此時表現出一絲的不滿或是憤怒,對方很容易就會說出那句“經典”的話:

“車子都修好了,我都道過歉了,你還想讓我怎樣?”

因為在對方的邏輯中,他

很容易

這樣思考:

車子我也修了,歉我也道了,

該做的我也做了

已經說過

原諒我了,剩下的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這件事情因為我的道歉和你的原諒,

已經結束了

但是在你的邏輯中,事情就發生了變化:

雖然他道歉了,並且也做出了補救,

你也原諒了他

但是這件事後續的影響

不僅僅發生在

你自己身上,

依然與他有關

也就是說,

他有極大的可能不再被你“信任”了。

也就是說,以後他如果再想找你借車,你就會

非常謹慎

了。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這種“不信任”甚至還會由此延伸到其他方面。

比如:遇到某件重要的工作,需要找人合作的時候,你就不會

優先

考慮他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

這並不是一種“小心眼”的行為,而是人類這個物種天生自我保護的自然反應。

我們的慣性思維很容易將某個人的某個具體的行動

抽象為

這個人的某些性格或能力的缺陷,比如:

看到別人

遲到了

,就會認為別人一定“不靠譜”;

看到別人

顏值高

,就會認為別人一定“能力低”;

看到別人

分數低

,就會認為別人一定“智商低”;

……

如果你足夠理性的話,甚至你都不會去怨恨他,也不會去懲罰他,但是你只是“不再信任”他了。

這種“不信任”只是因為他的這次犯錯行為,讓你產生了一種推測:他下次出錯的

機率依然存在

按照理性的角度來考慮:

你希望避免

他下次的小機率事件

再次發生在你的身上。

從這個角度望過去,就會發現:

“道歉”的緣起是“犯錯”,

如果“道歉”沒有處理好

,那面對的將會是“不再被信任”。

很多人會覺得這也太“矯情”了,但事實是:

這就是

成人世界的執行規則

孩子的世界

裡:

他們的世界是由

外界的評價

構成的;

孩子們才會

更在意

對錯;

他們犯了錯,被原諒之後,

對錯的問題

就被解決了。

在孩子的世界裡,一個孩子對另外一個孩子說:

“我不和你玩了!”

這就是最大的

“懲罰”

但是,在

成人的世界

裡:

他們的世界是由

豐富的社會協作

構成的;

成人會

更在意

是否值得被信任;

他們犯了錯,被原諒之後,信任度會降低,再次

被協作

的價值就降低了。

在成人的世界裡,一個成人被告知:

“再也不被信任。”

就是最大的

懲罰

所以,在

成人世界

正確道歉的邏輯應該換個

維度

從“對錯”這個維度換成

“讓對方有掌控感的行動”

比如:

有一次,我在網上買了

兩支相同的

洗面奶,但是收到快遞之後,我發現竟然只給我寄過來一支,我開始以為是不是我下單的時候忘記修改數量了,我就查詢了下訂單,發現我確實購買了兩支。

我很生氣,打電話給客服投訴。客服人員聽完我的反饋之後,就做了如下的表述:

先生,向您道歉!我們公司委託我向您請教一個問題:“您的這個洗面奶

是自己使用還是作為禮物送給朋友

?”

如果是

送朋友的禮物

,我們現在就用順豐以最快的速度給您補寄過去一支;

如果是

您自己使用

,我們現在就給您的賬號裡發放一張20元無門檻的立減券,並且用順豐給您補發另一支,您看可以麼?

這段話一說完,我

瞬間感覺到

心裡的“某些地方”就舒服了。

如果深挖一下客服的這段回答就會發現:

她在回答的全程並沒有和我糾纏任何的

對錯問題

她在極短的時間內道歉,然後就

迅速進入了行動

這個

行動

還讓我感覺到了一種

“強烈的掌控感”

要知道,如今一家電商公司的“獲客成本”甚至早已超過了150元。

從成本上來計算,這家公司僅僅使用了20元的代金券就把我這個很有可能流失的顧客拉了回來。

同時,這20元無門檻代金券極有可能讓我再次產生購買行為;

而且,我以後更傾向於在這裡購買商品。

因為在我的邏輯中,這家公司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讓我感受到的資訊是:

不錯!這家公司

很規範,有章法,有明確的應對“衝突”的預案

這反而讓我更加信任他們。

這個社會最不缺的就是“衝突”,有“衝突”就難免會得罪人,

但是隻要我們不與對方“糾纏對錯”

,這就是一個好時機——一個能夠讓對方更加信任我們的時機。

你是不是有這樣一種體驗:

想要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飯,

最怕遇到

那種你一問他去哪吃,他就回答“隨便”的人;

最喜歡遇到

那種一問他去哪吃,他就回答“我知道有一個地兒,他們家毛肚特好吃,還有他們家的醬料也是一絕……”這類的人。

如果從這個角度望過去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我們人類特別不擅長做“選擇題”,因為一旦做出選擇,心裡就很容易惦記著另一個選項。更多的時候,我們更想透過

跟隨別人

的方式來行動。

可能你會疑問:我為什麼要信任他?他難道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麼?

事實是:

人類的信任機制表明:

“正確”是靠“行動”來達成的。

也就是說:

不是先有“正確”,才有“行動”;

而是

先有“行動”

,然後大家跟著他走,最後發現居然走通了,這

才會產生“正確”

這就是“掌控感”給人帶來的魅力,也是正確的“道歉”方式。

寫在最後的話

有意思的是:

我們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朋友,他們偶爾會犯一些錯,但是周圍的人好像

特別容易原諒他們

他們好像也沒有采取什麼“掌控感的行動”

,就得到了大家真正的諒解。

這就很奇怪了。

原本,很多人都以為:

犯錯就要道歉。因為我

損害

了你,所以我要對你

儘可能的補償

,我在態度上、金錢上補償你,這

遠遠不夠

一個人如果本身就

不靠譜

,即使他知道犯錯之後要採取“掌控感的行動”,也是

於事無補的

最重要的是:

你平時的一切所作所為都需要向外界傳遞一個資訊——你本身就是一個

值得信任

的人。

只有這樣,

你的“道歉”才有份量。

祝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