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的官員們理解不了蒸汽機?那時就沒人學會嗎!

1793年,清朝正處於乾隆時期尾聲。雖然此時的清朝仍在閉關鎖國,但並不能阻礙西方世界的人,對東方神秘國度的好奇心。

這一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由馬戛爾尼帶領到達中國。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

為什麼清朝的官員們理解不了蒸汽機?那時就沒人學會嗎!

然而,他們真正踏上中國的土地後,發現的卻是民間百姓們觸目驚心的貧困。馬戛爾尼使團隨身帶著一座瓦特蒸汽機模型,但在訪問期間,他沒有可能也不再想將這座模型送給乾隆皇帝或者任何一名清廷官員。

也許正是因為來訪的西方人,從旁觀者的眼光看到清朝的問題,他們在遊記中認為,清朝雖國強,但民弱,清廷靠著國家機器壓迫著百姓,百姓普遍對清廷的忠誠度不高。

乾隆的盛世,蒸汽機與中國失之交臂。當蒸汽機再次出現在中國土地上的時候,已經是道光年間,中西方已經開始了戰爭。

但是清朝的官員們無法理解蒸汽機動力的原理,很長一段時間認為驅動是靠火焰。

為什麼清朝的官員們理解不了蒸汽機?那時就沒人學會嗎!

1840年6月,兩廣總督林則徐向道光皇帝報告,英國軍艦有三艘“車輪船”,“以火焰激動機軸,駕駛較捷”。

兩年後,1842年,簽署《南京條約》的耆英,受邀到英國蒸汽船的輪機室參觀,親眼觀摩了蒸汽機的運轉,但他仍向皇帝彙報說,“大約按運鐘錶之法,巧借水火之力”。

實際上,真的是中國人搞不懂蒸汽機的原理嗎?其實在1840年初,廣州和澳門就已經有中國商人學會了蒸汽機技術。

為什麼清朝的官員們理解不了蒸汽機?那時就沒人學會嗎!

1842年,廣州行商潘士榮還捐造了一艘蒸汽船。可是廣州的官員上報說,這艘船航行不甚靈便,道光皇帝下令不必繼續此項試驗。可見,並不是中國人學不會搞不懂,民間只要見了,就能搞懂造出,清朝折騰那麼多年還造不出蒸汽機,恐怕不是簡單的搞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