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團隊”背後的“利益”

某個打假團隊火了,無數人為其喝彩,但你們真的認為那個是打假的?

錯了,人家不是打假的,人家是靠這個掙錢的,人家從一個人,現在呢?分公司開遍全國,年收入超過9位數。

甚至還有些人說,人家就是打假的,那些商家如果真的沒問題,怎麼可能

打假“團隊”背後的“利益”

怕打假?

我聽這些言論或者類似的言論的時候,我不僅笑了。呵呵送給這些不懂的人。

我們先說其發家,怎麼發家的?轉空子,然後大量買入,然後獲得高額賠償。

網際網路時代之前,都是線下購買商品的時候,人家就已經發家了。

怎麼發家?看到一個商品有問題。然後沉默不出聲,然後悄悄的去購買同類產品,而且是大批次購買,買完之後就去威脅商家,讓商家進行賠償,當然談判過程中會錄音,並且做處理。一但商家賠償不到位,立馬起訴。並且錄音被做了斷章取義的做法,讓法官認為該商家承認出了差錯,並且可以賠償,就這樣獲得大額的賠償費。

這招屢試不爽,哪怕沒舉報商家進行賠償,那也是賠償很多倍的情況下。

畢竟我國法律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識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

打個比方,一個商品十塊錢,那賠償最多100塊,但是你覺得這個團隊會只要100塊錢嗎?

當然不可能,在已知這個商品有問題的情況下,大量購買,起碼是成千上萬的那種買。打個比方,2千的成本,賠10倍是多少?是20W。

你還覺得這是打假?

打假“團隊”背後的“利益”

這還是小件,便宜的,那大件呢?比如電視,不還價的那種,甚至要求發票打高點呢?

比如原價4K,發票要求4。5K,甚至5K,然後買一百臺呢?

哪有人就會說了,一個人買一百臺就不會被發現?

你錯了,以公司採購名義會有人懷疑嗎?更不用說,讓一百個人去幫忙購買了,這一百個人好不好找?很好找,甚至實在不行給100的好處費就好了啊。

那我們按照發票4。5K計算。這一筆賺多少,4。5K*100*10-(4。5k*100+100*99)+(低價處理的100臺電視)=利潤。

我數學不好,想知道的用計算器算一下,就知道這個利潤是多少了。

網際網路的到來讓這部分消停了一會,但直播帶貨的興起讓這部分人開始了新的道路,利潤更廣的道路。

為什麼這麼說?

打假“團隊”背後的“利益”

因為直播帶貨有很多空子可以鑽。網上有很多做所謂的打假影片,即獲得了流量,又可以打假一段時間後,推出產品,那樣就會有無數的人購買,為什麼?人家“專業”打假。既然都是“專業”的了,那賣的產品會有問題嗎?

這個是一點,是很直觀的打假。但是另外的呢?

比如定價問題,比如不包郵問題,比如包裝問題,等等問題都是可以鑽空子的。

比如最著名的“燕窩”事件,就是這個團隊扒出來的,就會有人說,人家就直接舉報的啊,還是實名的呢?

我想說的是,你覺得那種可以“利益”最大化的人不會事先去威脅?事先不會告知有問題?

絕對會的,肯定發現了第一時間就聯絡了,可惜的是,沒談攏,那就只能舉報咯。然後自己雖然沒得到啥實實在在的利潤,但是出名了啊,下次再舉報那是不是就有無數的流量了?

這不,人家不就做了嘛,而且又是實名舉報,舉報美團及其代言人宣傳與事實不符,自己在酒店買到的優惠券比美團上的要便宜。

所以,到了這裡,我想很多人都明白了,這到底是不是真的打假。

這個打假團伙的核心目的真的是打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