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世界的地圖,從中土世界到維斯特洛大陸

施暢

幻想世界的地圖,從中土世界到維斯特洛大陸

關於幻想地圖與世界的關係,我們可以從《綠野仙蹤》講起。20 世紀初,美國作家李曼·法蘭克·鮑姆的童話《奧茲國的魔法師》(也稱《綠野仙蹤》,1900)在芝加哥出版問世,講述了一個名叫桃樂斯的小女孩在奧茲國和獅子、機器人、稻草人一起追尋勇氣、善心和智慧的歷險故事。

鮑姆一生創作的奧茲系列有 14 本,在第 8 本續集中首次出現了奧茲國境的官方地圖:四周為沙漠,有東南西北四國,中央為翡翠國。幻想地圖不再限於某個區域性區域,而是指向一個完整的世界,儘管這個世界的東西方向是顛倒的。

幻想世界的地圖,從中土世界到維斯特洛大陸

與之類似,英國作家 C。 S。 路易斯的《納尼亞傳奇》(1950-1956)也在 1972 年有了自己的地圖。

幻想世界的地圖,從中土世界到維斯特洛大陸

幻想地圖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框架,既便於相關故事的系列出版,也便於後人的不斷重述或續寫。當然,幻想童話的製圖與其讀者定位也有關係。既然讀者多為兒童,那麼配置一份彩繪地圖也就在情理之中。

童話地圖盡是天馬行空的想象,但托爾金顯然不滿意這種狀況,他試圖將幻想拉入理性的軌道。

(一)托爾金的「第二世界」

在托爾金的創作中,地圖往往先於故事。托爾金曾明確表示:

如果你打算講一個複雜的故事,那麼務必要先畫一張地圖。一旦順序搞錯,你將再也畫不出這張地圖。

依據《托爾金傳》(1977)的記錄:

光有地圖還是不夠,托爾金不停地估計時間和距離,給故事事件列出詳盡的表格,填入日期、天數、小時,有時甚至考慮到風向和月相……托爾金曾說:『我希望人們進入到故事之中,(至少在感覺上)把它當作是真實的歷史。』

地圖原先是對文字的再現和抽象,托爾金反轉了這種先後關係——地圖是對事件力求精準的呈現,而小說不過是隨後的記錄罷了。

幻想世界的地圖,從中土世界到維斯特洛大陸

「孤山地圖」是托爾金本人為《霍位元人》手繪的地圖。這張地圖是故事人物所使用的道具。地圖假託由矮人國王索爾繪製,霍位元人比爾博複製並翻譯,最終輾轉流傳至托爾金手中。托爾金特意使用矮人符文,讓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件主人公的道具。

地圖提供孤山地理資訊,卻又掩藏了孤山入口所在。能否進入孤山,取決於能否讀懂地圖上以空心月亮文字書寫的密語——

畫眉鳥敲擊之處,站在灰石旁,都靈之日的落日餘暉將照到鑰匙孔上。

幻想世界的地圖,從中土世界到維斯特洛大陸

托爾金試圖為幻想世界樹立規則。在 1938 年的一次演講中,托爾金提出了「第二世界」或者叫「次創造」的概念。不同於為神所創的「第一世界」,為人所創的「第二世界」固然以幻想為主,卻也以理性為基石。托爾金指出:

幻想不會破壞或是羞辱理性,既不會減少我們追求真理的意願,也不會遮蔽我們對科學理性的認知……倘或理性消失殆盡,全盤怪力亂神,幻想便淪為妄想,難免行之不遠。

幻想世界的地圖,從中土世界到維斯特洛大陸

幻想不再是理性的懸置,而是理性的編織,用托爾金自己的話來說是「內在的現實一致性」。

托爾金的野心在於,試圖憑藉一己之力以理性架構一個全新的世界。茲事體大,世界架構涉及語言、文字、風俗、歷史等方面。顯然,地圖是最重要的世界架構方式之一。最早的中土大陸地圖,即出自托爾金之子克里斯多夫之手。之後還有插畫師波琳·拜恩斯繪製的中土地圖。

幻想世界的地圖,從中土世界到維斯特洛大陸

不過最詳盡的當屬製圖師凱倫·方斯坦的中土地圖。方斯坦繪製的《中土世界地圖集》(1973),地圖按紀元斷代分,按區域分,按作品分,甚至按照專題(地貌、氣候、植被、人口、語言)來劃分,涵蓋廣闊,精密絕倫。

此外還有故事人物的路線圖,例如佛羅多和山姆二人進入魔多之後的旅程,包括路線、里程、宿營點、事發地點在內的資訊均一一標註。

幻想世界的地圖,從中土世界到維斯特洛大陸

托爾金所構架的中土世界幅員遼闊,細節豐富,加之紀元更替,足以讓後人不斷夯實、反複製圖。

(二)故事世界的理性架構

幻想地圖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地圖,因為它們並非「再現」某處真實的地方,而是一種「建立」。如果說「幻想」是「對眾所周知的現實的背離」的話,那麼「高度幻想」對現實的「背離」堪稱劇烈。有人將「高度幻想」定義為「幻想設定在『第二世界』……與之相對的是『低度幻想』,即超自然力量入侵了『真實』世界」。

換言之,「低度幻想」發生的背景還是真實世界,不過有幻想之物混雜其間,而「高度幻想」則是將現實世界推倒重來、重新設定。

幻想世界的地圖,從中土世界到維斯特洛大陸

不過,歷史學家邁克爾·席勒在其專著《幻想成真:現代賦魅,以及虛擬現實的文學前史》中認為,幻想世界的關鍵,不在於幻想程度如何劇烈,而在於幻想世界是否具有某種內在的一致性。席勒將幻想世界的這種內在一致性稱之為「幻想現實主義」。

據席勒考證,現代意義上的幻想世界出現於19世紀晚期的歐美,經驗性材料豐富,講究邏輯和細節,而且常常輔之以可供考證的配件,如腳註、地圖、照片、詞典、附錄、編年史、插圖等。

幻想世界的地圖,從中土世界到維斯特洛大陸

換言之,幻想世界的關鍵,不在於幻想元素多大規模上「背離」或「替換」了現實的模樣,而在於幻想外觀之下的世界多大程度上「遵從」了現實的邏輯。「世界架構」這個概念也因此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重視。顧名思義,幻想世界必須被認真地「搭建」起來,如建築工程一般精準無誤,而不是興之所至地隨意塗抹。

馬克·沃夫強調,打造幻想世界與其說靠想象倒不如說是靠技藝。他認為,「世界架構」的三大要素為「建立」、「完整」及「連續」。「建立」指的是幻想世界中的地圖、歷史、語言、生物、生態、文化、習俗等要素,均有其依據,而非天馬行空。徹底「完整」自然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得保證有足夠的細節來解釋人物的背景、經歷和動機。「連續」指的是幻想世界前後貫通不矛盾。當然,顧得周全並不容易,愈多建立,愈發完整,前後相續也就愈難。

幻想世界的地圖,從中土世界到維斯特洛大陸

例如,星球大戰製作團隊有一個名為 Holocron Continuity Database 的核心資料庫,該資料庫用於追蹤官方審定的星戰宇宙所有虛擬元素,包含角色、地點、武器、交通工具、事件和關係等條目,旨在保證星球大戰跨媒介敘事產品的連續性。

被連續、完整地創建出來的幻想世界也被稱作「故事世界」。在《融合文化》(2006)一書中,亨利·詹金斯斷言「敘事日益成為一種世界架構的藝術」。

故事世界在當代流行文化作品中尤為常見,如星球大戰宇宙、漫威電影宇宙、托爾金的中土世界、J。 K。 羅琳的魔法世界、喬治·馬丁的維斯特洛大陸、劉慈欣的三體世界,等等。

幻想世界的地圖,從中土世界到維斯特洛大陸

沃夫在訪談中曾引用了一段話,可以視作對「故事世界」的精準概括:

只有在世界中故事才得以展開,而不是相反。這個世界無邊無垠,沒遮沒攔,野生野長,控制無望。

這個世界有典籍報章,有朝生暮死的流言,有口口相傳的學問,有俗世俚語,有黑道切口,有磨滅不清的綿密註腳,有湮滅無聞的古老文獻。

這個世界有悠久的過去,有無限的未來,有通往未知的分岔小徑,如真實世界一樣豐富而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