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在上海月入3萬,夫妻兩人月入5萬,為什麼還是焦慮?

有位陳姓網友問,他在上海工作,月入3萬,夫妻兩人月入5萬,房貸每月1萬,馬上要迎接BB的到來,於是想買房買車,但中環120平米的普通電梯房,動輒上千萬。每天都感到很焦慮,覺得壓力喘不過氣來。

而且,除了工資之外,也沒有什麼額外收入。

而身邊的同學及朋友,月入幾千,賺得都不如自己多,卻時不時地買奢侈品、出國旅遊、生二胎,幸福感比自己強多了。

為什麼自己那麼焦慮呢?

上海30歲月入3W,為什麼還是焦慮?

陳兄,簡單說,收入高,支出也高,而且在一線城市追求千萬“豪宅”和豪車,導致自己的財務快要進入“零和”狀態了,當然會感覺焦慮。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你的收入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如果你丟失了工作,別說月供1萬的房貸了,可能連在上海這樣的城市生活下去都是問題,即使勉強過下去,生活品質也會降低不少。所以你會感到焦慮。

怎麼緩解焦慮呢?

可以嘗試這幾個建議:

1、學會把焦慮感化解為緊迫感

什麼是緊迫感?比如高考考場,你有1個半小時的時間答題,你需要好好利用每分每秒,一題一題地答題,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整份答卷,這就是緊迫感。它能切實地幫我們解決問題。

而焦慮感則是沒有目的,它會讓你不停地糾結與擔憂。

吳伯凡老師曾在《緊迫感》一書中提到,為了使自己走出盲目焦慮的狀態,需要把當下的問題具體化,然後制定步驟去解決,將焦慮感轉變成緊迫感。

對於具體的問題,比如買房買車、買奢侈品、出國旅遊、生二胎,這些都不應該引起你的糾結與擔憂。想想我們的父母輩,他們結婚那個年代,物質條件比起現在差太遠,但是風風雨雨幾十年,現在不都是什麼都有了嗎?

所以,這些外在的物質基礎,不應該成為焦慮感的源泉,我們應該列一個日期表,一點一點地把它們轉換成未來一段時間內將要完成的事項,把它轉換成緊迫感,才能緩解焦慮。

30歲在上海月入3萬,夫妻兩人月入5萬,為什麼還是焦慮?

2、學會理財、投資,嘗試些副業,賺取第二收入

之前提到,一個人感覺焦慮不安的重要原因,在於他不能掌控自己的收入。

如果他丟失了工作,大機率來說,依靠高工資建立起來的物質生活品質,將會大打折扣,“一夜回到解放前”,不焦慮才怪。

所以,適當地尋找自己的第二份收入,透過多點收入來緩解固定收入帶來的焦慮,自己才不會顯得不安。

可以把自己當前的資產合理地安排,學會理財,享受理財帶來收入的喜悅,會極大地減輕焦慮的症狀。

同時,還可以在工作之餘,做一些副業,透過副業多學一門技能,將來才有多個選擇。

當自己的選擇多了,內心就會感到充盈,不至於焦躁不安。

30歲在上海月入3萬,夫妻兩人月入5萬,為什麼還是焦慮?

3、降低自己的追求,比如回老家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有一個關於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慾望。其中效用可以看成一個人的物質資源,慾望是分母,慾望越大,幸福度就越低。

李翔老師說,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比較自足,就不需要外在的東西去包裝,當一個人沒有了走出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慾望時,內心的焦慮就會少許多,幸福度也更高。

所以說,如果自己的能力追不上慾望,不妨把慾望降低,甚至停一停,讓能力有追趕上來的機會。

對應具體事情,就好比,如果你羨慕同學朋友的瀟灑,不如也回老家發展,有可能你會過得比他們更瀟灑。

30歲在上海月入3萬,夫妻兩人月入5萬,為什麼還是焦慮?

總結來說,焦慮在每個人身上都會體現,聰明的人會把它轉換成緊迫感,再輔以一些合理的方法,把焦慮化解於無形中。

以上就是我的思考與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是一隻程式猿,研發部軟體負責人,副業賺錢能手,專注寫職場,講述職場真實故事。歡迎關注我 ,一起抱團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