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兵敗後,項羽明明可以過江東,為何寧願自刎也不過江東?

垓下之戰兵敗後,項羽明明可以過江東,為何寧願自刎也不過江東?

文/千年人物誌

圖/來源網路

漢二年三月,劉邦以項羽殺義帝楚懷王為口實,號召諸侯討伐項羽。同年四月,劉邦率56萬聯軍向彭城進擊,當時項羽在齊國滅火無法抽身。

沒有懸念,劉邦勝。

項羽很快率3萬騎兵回援,劉邦56萬聯軍大敗。

劉邦逃到滎陽,痛定思痛。終於想出了一個損招。項羽像開了外掛一樣神擋殺神,自己一個人肯定不行,那隻能多叫幾個人一起群毆了。

於是讓韓信開闢北方戰場、聯合英布從南方牽制項羽、再叫上彭越打游擊騷擾補給線,這樣自己面對項羽的時候壓力就小多了。逐漸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

項羽逐漸陷入被動,甚至等韓信消滅了項羽的20萬援齊大軍時,天不怕地不怕的楚霸王第一次認慫了,主動提出議和,這就是著名的“鴻溝和議”。

垓下之戰兵敗後,項羽明明可以過江東,為何寧願自刎也不過江東?

趁你病要你命。劉邦糊塗,他下面的人可不傻,在張良、陳平的建議下,僅一個月後劉邦就撕毀協議再次出兵討伐項羽。

接下來就是項羽人生謝幕一戰,垓下之戰了。漢軍以韓信為統帥,以30萬對陣楚軍項羽10萬,幾次交鋒後大敗楚軍於垓下。並以夜間高唱楚歌動搖項羽軍心。

垓下被困,項羽自知無力迴天。特意作詩一首抒發自己的感情。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項羽的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意是,我是最優秀的,但是老天不幫忙,連戰馬都跑不動了。我肯定凶多吉少了,虞姬啊,你可怎麼辦呢?筆者借用《虞兮嘆》裡的歌詞替虞姬回覆項羽。

醉裡挑燈看劍,妾舞闌珊;垓下一曲離亂,楚歌聲四方;含悲辭君飲劍血落凝寒霜;難捨一段過往,緣盡又何妨;與你來生共寄山高水長。

垓下歌既顯示了項羽捨我其誰的豪氣,又表達了自己的不甘心。雖然項羽輸定了,可是他輸得不冤。項羽始終認為劉邦能贏是因為僥倖,自己輸不是自己的問題,是天要亡他。真是這樣嗎?

項羽只懂打仗不懂政治。

垓下之戰兵敗後,項羽明明可以過江東,為何寧願自刎也不過江東?

項羽分封諸侯以後,齊國田榮因為沒有被封王最先造反。項羽上去一頓組合拳把田榮揍老實了。這時候如果是劉邦就會收攏人心,安撫百姓,齊國自然也就穩定了。但是項羽是怎麼做的呢?以暴制暴,繼續追殺殘餘的敗軍,最後把田榮的弟弟田橫逼急了組織力量繼續和項羽死磕,連百姓都不站在項羽的一邊,這就是不懂政治的後果。所以項羽逐漸被動,陷在齊國的泥潭出不來。這才給了劉邦的可乘之機。

僅從這一件事上就能反映出項羽做事的一大缺陷。只喜歡征服,不懂得懷柔。在這一點上確實要和他的老對手劉邦學習一下,劉邦自西進咸陽開始,一路上都是綠燈,順風順水。就是因為不用剛強的征服策略,而是寬厚仁義的降服策略為主;所以劉邦越打越輕鬆,項羽越打越艱苦。

劉邦的寬厚仁義也讓他吸引了更多的人才過來,讓他越來越強大。強大到讓項羽四面楚歌,身陷絕境。此時項羽會選擇坐以待斃嗎?當然不會了。既然不放棄,只有一條路可選。

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羽乘夜率領八百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劉邦才知道,遂派遣五千騎兵追擊。等追上時項羽身邊只剩28人,最終戰至最後一人,項羽在烏江邊自刎而亡,年僅31歲。

垓下之戰兵敗後,項羽明明可以過江東,為何寧願自刎也不過江東?

項羽自24歲起兵反秦,短短几年就統一天下。自封西楚霸王,那是何等的風光。連自己的對手糟老頭劉邦都被流放到漢中。可是好景不長,很快就被劉邦逼入絕境,自刎而亡。在此之前項羽是有機會渡過江東,重振旗鼓的。可是為什麼寧願選擇死也不願過江東呢?

從表面上看,項羽是一個很驕傲自大的人,心氣太高。他自己也總結了打了70多場仗,一次沒輸過。突然輸了他自己內心接受不了。內心太脆弱了。而且還是一個特別好面子的人,才輸了一次就覺得沒臉見江東父老了;劉邦跟他打仗從來沒贏過每次都輸過那不是要天天自刎?

從根源上講,項羽失敗是因為殘暴不仁失去了民心。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項羽連這都看不明白,這是吃了沒學問的虧。這事從他小時候就表現出來了。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羽對學習的評價是最多記個人名,所以學兩天就不學了。學劍和學兵法都是一樣,沒有韌性。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自己沒文化又不知道後來彌補上,又不聽人勸,做事不動腦子再能打充其量也就是個莽夫。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項羽好歹是沒落官二代,家裡有條件學習只是他不學。可是劉邦是草根出身,吃飯都成問題,他是沒有條件學習的,他為什麼就沒有出現項羽的問題呢?

垓下之戰兵敗後,項羽明明可以過江東,為何寧願自刎也不過江東?

其實很簡單,劉邦有一個項羽沒有的優點,就是謙虛。換句話說,雖然我不行,但是我知道誰行,我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請教行的人不就可以了嘛!這就是知人善用,劉邦身邊的張良、蕭何、陳平都是他經常請教的物件。劉邦就是透過這次人的幫助獲得民心並且奪得天下的。

那要是不得民心的表現會是什麼樣呢?

項羽在齊國收拾了田榮以後,繼續追殺殘餘的敗軍,同時對百姓燒殺搶掠,就這樣要是能得民心就怪了。不僅如此,項羽進咸陽時屠殺百姓、殺了子嬰、燒了阿房宮、既搶錢又搶美女。這跟土匪有什麼區別?相比較而言,劉邦是怎麼做的呢?他和百姓約法三章,嚴禁殺人、傷人和盜竊,保障百姓人身財產安全。你不輸才沒天理了呢!

小時不學兵法,長大隻能捱打。這是他在戰術上失敗的原因。自彭城之戰大勝後到垓下之戰,項羽一直被劉邦牽著鼻子走,處處陷於被動。

項羽去梁地打彭越,劉邦就趁虛而入打滎陽;項羽打滎陽,劉邦就讓韓信打齊國。反正就是讓你首尾不相顧,把你當猴一樣耍得團團轉。

項羽玩的戰術,劉邦玩的是戰略。劉邦區域性有失但是整體上佔優勢。項羽一個人再強,也應付不了一個團隊。這就叫猛虎架不住狼多啊!

從項羽的性格上講,他剛愎自用、不夠謙虛,而且優柔寡斷。史書上記載項羽身高八尺,力氣還特別大,能雙手舉鼎。

籍長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氣過人。吳中子弟皆憚籍。

項羽剛起義那會一個人殺了會稽郡百十來號人,嚇得敵人跟見了鬼一樣躲得遠遠的。個人能力太突出自然就瞧不上別人。再加上只想讓部下幹活,卻又不想發工資,誰給你幹啊?所以身邊人才不斷的流失。比如像韓信、陳平等。

垓下之戰兵敗後,項羽明明可以過江東,為何寧願自刎也不過江東?

韓信曾評價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就是說除了只會打仗,就會做表面功夫。比如見部下受傷了哭得特別傷心,沒一點實際的。到了該分紅的時候,把印信在手裡都快磨沒了也捨不得交出去。

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

至於優柔寡斷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鴻門宴上了,范增嘴都磨出血了項羽就是下不了決心殺劉邦。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試想如果項羽當初在鴻門宴上沒有放走劉邦,不給他發展壯大的機會,也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借用偉人的一句話: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專注秦漢歷史,希望能夠認識更多的朋友,大家以史為鑑,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