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為何不殺屠戶,而受胯下之辱?難道他不會武功?原因令人深思

首先,韓信不但會武藝,而且肯定是武藝嫻熟的!因為秦漢時期,凡是佩劍的人都懂得並接受過劍術刺擊訓練,他們的劍並不是裝飾品,而是能用於實戰對刺格鬥、能奪人性命的。

其次,韓信為何寧受胯下之辱而不拔劍?

韓信為何不殺屠戶,而受胯下之辱?難道他不會武功?原因令人深思

是因為韓信雖然落魄,卻仍是胸懷大志的人,他接受過武藝訓練,也學過兵法。其志向在決勝疆場,縱橫萬里,而不是與市井之徒爭勇鬥狠。

當然,秦朝還未動亂,或許韓信也在期待朝廷招募,也願意為秦朝廷效力。

但是秦法森嚴,私鬥傷人必服刑,殺人必抵命。

如果韓信拔劍,那必然會傷人,或許還要出人命。那麼基本上還要為此而服刑、或者抵命。那麼,這就得不償失了。

“大丈夫學成文武藝,當橫行天下,豈能虛擲將有大用之身,去與市井之人爭雄?”——這是古代士人的價值觀。

所以,韓信若要拔劍殺人,易如反掌。但是他最終選擇了忍辱負重,目的就是要留下自己的有用之身,等待機遇降臨、生平抱負得以施展之日。

最後,登壇拜將,決勝沙場的這一天,讓韓信等到了。

韓信為何不殺屠戶,而受胯下之辱?難道他不會武功?原因令人深思

下面再補充分析一下,韓信究竟會不會武藝。

“劍者,君子之武備也!”

秦漢時期,沿襲的仍是西周春秋古風,劍也不是人人可佩的。只有受過教育的人,曾經有過地位的人,才有佩劍的資格。

那時候的教育,在讀書識字的同時,就得同步學習射箭、擊劍、車馬駕馭等武藝。

所以,書生就是武士!

而所謂“文弱書生”四字,那得再過一千八百年後,才會出現的。

韓信為何不殺屠戶,而受胯下之辱?難道他不會武功?原因令人深思

佩劍者是什麼地位?

項梁起義兵後,韓信往投義軍。雖然末獲項氏重用,但是史書上清楚地記著,因為是帶劍從軍,他在義軍中獲得的是軍官的地位,而非普通士兵。

由此可見,凡能佩劍者,都不是普通人,豈能不會武藝。

《史記·淮陰侯列傳》:及項梁渡淮,(韓)信仗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項梁死後,項羽襲殺宋義,接管了楚國兵權,韓信成了項羽帳下的郎中。

韓信為何不殺屠戶,而受胯下之辱?難道他不會武功?原因令人深思

“郎中”是什麼官職?

郎中不是文職。這是戰國與秦漢時期的軍隊裡的基層軍官,大概相當於現代的營長連長一級。

例如西漢中央禁衛軍的羽林軍官,就稱為羽林郎。

能當郎中的,肯定是要武藝過關的!

所以,如果有人不信韓信會武藝,認為韓信是個落魄酸書生,佩劍只是個裝飾品,這就大錯特錯了。

韓信為何不殺屠戶,而受胯下之辱?難道他不會武功?原因令人深思

如圖,韓信佩的,是戰國時期這種劍!

再強調一下,先秦兩漢時期的佩劍,決不是當代的我們在公園裡見到的、老大爺、老大娘們舞劍的那種樣子貨寶劍。

而像下圖這樣的表演用劍,裝飾意義大於實戰功能,那是宋朝或明清時才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