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紅杏出牆來,詩中的“一枝”,為什麼不用“幾枝”來代替?

“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句詩,還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它也稱得上在描寫春天時,被人們引用得最多的詩句之一。

也許是因為“好詩總會受到過多關注”的緣由,所以針對這個詩句,有些朋友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為什麼不用幾枝而用一枝?”;“幾枝的效果要比一枝好很多”對於以上網友提出的問題,我們還是需要結合全詩來進行分析。

一枝紅杏出牆來,詩中的“一枝”,為什麼不用“幾枝”來代替?

“一枝紅杏出牆來”出自宋代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這首詩主要描寫了詩人春日遊園時的所見所聞,全詩格調輕快,非常符合春天的氣質。

遊園不值

宋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詩的前兩句介紹了作者遊園“所遇”,也可以說是出乎他意料地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主人不在門緊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又進行了一番猜測,或許是主人太愛惜那些青苔了,怕別人踩壞它們,所以才關閉了園子的門,以免有人進去。

這兩句透過作者的心理活動,把一個園子的形象和主人的形象大概刻畫出來;主人“憐惜青苔”表面看有些小氣,但是透過作者的口吻,我們反而可以看出:作者其實並非在埋怨主人太小氣,而是從側面來描寫他對自然事物的熱愛之情。

那麼至於那個緊閉的園子,就更有魅力了;“小扣柴扉久不開”,以否定的方式,不但給園子增添了許多神秘感,而且還很好地為下文作了鋪墊。所以前兩句就如一個沒有揭開謎底的故事一樣,吸引著讀者去迫切往下讀。

一枝紅杏出牆來,詩中的“一枝”,為什麼不用“幾枝”來代替?

後兩句從前兩句的基礎上生髮而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在進不去園子的情況下,作者有些掃興,或許還正在懊惱,然而沒想到的是,這時正好有一枝杏花從園子的牆頭探了出來。

這枝杏花的出現,讓整個詩境有了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它頓時讓作者眼前一亮,所以心情也由剛開始的“無趣”轉向“驚喜”、“歡快”。

整首詩可謂採用了先抑後揚的寫作手法,作者把亮點放在詩未,從情感上起到了的跌宕起伏的效果。

一枝紅杏出牆來,詩中的“一枝”,為什麼不用“幾枝”來代替?

那麼現在我們再來看網友們提出的那個問題,最後一句中究竟是用“一枝”還是“幾枝”好:

“一枝”雖然在數量上佔得最少,但是正是因為少,所以才會顯得妙,讓春天的氣息透過這一枝傳達給讀者;從畫面感來說,它會讓整個畫面顯得整潔、有重點,再透過自身色彩的點綴,能緊緊抓讀者的注意力,這就是“一枝”的用意所在。

再放大一些看,整個園子又跟這一枝杏花形成了鮮明對比,二者相互有著襯托的作用;這一枝杏花與“關”字結合,可以讓人們聯想到整個園內的春天風景,很好地起到了由“點”見“面”的效果;

個人認為:詩人寫詩肯定是經過了一定的斟酌,有著自己在藝術方面的審美。

一枝紅杏出牆來,詩中的“一枝”,為什麼不用“幾枝”來代替?

剛才我又說到過“一枝”是一個被被延用而來的詞,古代詩人們對“一枝”的用法有著高度的肯定與評價,最早有陸凱在《贈范曄詩》中雲: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是他以“一枝春”來代梅花,獲得了詩家高度點評,從此開啟了後代詩人用“一枝”的熱潮。

比如:朱敦儒《卜算子·古澗一枝梅》中:古澗一枝梅,免被園林鎖;程垓《眼兒媚·一枝煙雨瘦東牆》中:一枝煙雨瘦東牆。真個斷人腸;……等等

所以,無論從意境、韻味,還是藝術感染力方面,“一枝”都具有獨特的效果,筆者當然也是認為原詩中的“一枝”好。

那麼用“幾枝”呢?難道不可以嗎?當然可以,但是我們拋開其他方面,就數量效果來說,“幾枝會顯得多餘、繁瑣、沒有重點,起不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更顯示不出春色的珍貴。

不知對於網友提出的疑問,大家有何看法,歡迎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