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不“zuō”一點,那該多無趣!

人活著不“zuō”一點,那該多無趣!

-發現每一個初心背後的故事-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絡作者。

文/愛莎

作吧zuō bā:個人IP打造的網際網路新媒體,塑造人格化的人物與產品IP,透過“發現每一個初心背後的故事”內容化運營,採訪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創業者、社會創新者的人生故事為入口,倡導“不作不樂”的向上生活方式,整合網際網路多種宣發渠道為創新者賦能。合作聯絡編輯maxaisa520。

作說:

我們人生中最大的懶惰,就是當我們明知自己擁有做出改變的能力,卻不去主動改變,而是放任它的生活態度,如果說“作”是一種挑戰征服,那這個目標只有你自己。——by愛莎

人活著不“zuō”一點,那該多無趣!

愛莎,80後,中文系,寫作者,創業者,10年品牌運營,跨7個行業創業1次,愛折騰,“作吧”創始人;喜歡音樂、藝術、時尚、人文等;對多領域保持好奇心與求知慾。

作吧品牌故事《有件瘋狂的小事叫“作吧”》

2016年7月中旬,我從公司辭職,工作12年,這是我第6次離開。朋友都說我很“作”,頻繁的更換工作單位,可想想我的每一次“作”幾乎都始於不作不活:生存的困境、企業的惡性變更、創業的挫敗、職場的勾心鬥角、對未來的不確定以及迷茫……我很受傷、迫切的想要尋找答案、獲得起碼的“尊重”。

長年累月形成的工作習慣,我知道,表面上是給了自己一段放鬆的時間,但平日例行的工作清單、閱讀打卡、年度規劃……都不可能那麼快讓我達到一種“無用”的狀態。“當你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先踏出一小步吧”。

隔日,我約上朋友們一起吃飯,席間交談了一些近日的收穫與想法,我的創作提議得到了大家的支援。其後,我開始寫方案、找場地、做提案、與不同行業的人探討我的想法、參與各類交流學習活動……伴隨生病的4個多月,我邊經營我的“閉關哲學”,邊折騰我的“瘋狂小事”。所謂“正確認識才能產生正確見解”,無數次的推翻重來只為證明自己預設的觀點,並最大程度接近內心最本質的想法。

人本身就是一個宇宙,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弄懂了世界,既然我多年“被動作”,那麼我就從“作”出發來弄懂自己。首先,我想尋找我的同伴;其次,我想培養自己堅持做好一件事情的能力;最後,我希望透過這種探索有所創造。“作吧”應運而生。

“每天進步一點點,所有的試圖都是一種努力”。

餘華老師《活著》的筆下,作是存“活”本身的折騰,而現在,作是不安現狀的折騰,這是一種時代的進步,同時也有隱憂。變化太快,物質豐富、詩意寡淡、人情淡漠,我們如何才能“作”得更好,找到令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

我想從兩個方面來平衡這種維度:一個叫“不作不樂”,一個叫“不作不活”,樂代表著追求人生樂趣,活代表著奮鬥拼搏。有趣會對有用有所“反思”,有用會對有趣有所“啟示”。反思的是主流價值觀、於忙碌中保全自我、享受心靈自由;啟示的是不忘初心、堅持夢想、創造價值;而在這兩種生活方式的背後,是人的最佳化、人性的迴歸、是一心不亂、更是文化的重建,這樣的“樂活”才是一種低成本高品質的生活方式,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我就是不作不活的代表,但“作”的後面,是要有愛。透過對人物折騰史的描寫,一方面對故事主人公給予肯定與告慰,一方面使他人透過故事獲得啟發,讓那些逝去在歲月中無以言說的孤獨、挫折、痛苦……以愛的方式迴歸。大浪淘沙,不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而是“長江後浪抻前浪,陽光灑在沙灘上”,讓我們都感覺到幸福的,才是最好的“作”。

過去,因為“活”我們忽略了很多身邊的真實感受和人,越來越快的創新發展也沒有帶來愛,我們對他人的認知就像蜻蜓點水一樣,很多人只看到了一個人的一面,而其實他是有很多面的,這樣的展現可以培養一種願意更深層次看問題的習慣,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

我想透過“作吧”倡導一種價值觀。一,nozuonodienolife,“作”(折騰)出最好的自己;第二,to be outstanding,人要有所“作為”,在實現自我的同時奉獻社會;第三,let‘s do it,只有付諸行動真正“去作”,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進步。折騰後所構建的是一部部鮮明的生命交響曲,每一個瘡傷背後都代表著我們前進的腳步,“作吧”是我們所秉持的一種人生態度:一旦你擁有了折騰生活的能力,生活就不敢折騰你。

我問自己一個問題:“做這件事,它是好的嗎?”“想了這麼久,你倒是去作啊!”

作吧:行動主義,不裝逼;我行我素、特立獨行;信仰自己、善於嘲解;精緻利已、悲天憫人;喜歡作、甘願受。想看更多關於折騰的故事請關注作吧,跟隨作吧讀生命之書, 趁早把生活折騰成你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