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封籤事小,產業可持續事大

3月已至,一大批新規開始為日常生活保駕護航。其中,一條關於外賣的新規收穫一致好評。

外賣封籤事小,產業可持續事大

根據3月1日起實施的《浙江省電子商務條例》,在浙江省全省範圍內,所有的外賣必須封籤,對檢查中發現未使用封籤對配送食品予以封口的,應當責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將依法查處。

同一天,杭州市市場監管部門開出首批4張因外賣商家未使用封籤、未安裝陽光廚房監控而被責令整改的通知書。通知書明確,如未在一週內整改,將被處以罰款。

在社交平臺上,網友一邊倒的叫好聲足以證明,外賣封籤是民之所呼。民以食為天,當外賣成為飲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衛生安全日益被重視,甚至超越了便捷性,成為五星好評體系裡的關鍵標準。

外賣的食品安全,涉及多個環節、多道工序,從源頭的食材,到商家的製作,直至“最後一公里”的配送,任何一個細節的忽視都可能導致安全隱患。在過往的法規條例裡,更多是對源頭和製作加工的監管,這兩個環節的確也是食安問題的“高危區域”。

比起打包入袋前,配送環節往往更容易成為監管過程的“漏網之魚”,需要靠平臺的投訴機制才能有所約束。但無論是見諸報端的案例,還是外賣評論區的吐槽,有心也好,無意也罷,由於配送過程中造成的食物問題,往往讓消費者有苦難言。而在不清晰的權責分配下,各方互相甩鍋,拒絕為此擔責,讓維權難上加難。

給外賣貼封籤,是全流程的最後一道“鎖”,確保“最後一公里”的安全。既是防患於未然的保障,對於無封籤的外賣,騎手有權拒絕配送,消費者也有權拒絕接收;同時,也便於事故發生後的追責,商家落“鎖”,騎手護送,各司其責,誰的問題一目瞭然。

一份外賣,數額不大,但連著商戶、外賣騎手和消費者三方,是看得見的買賣,也藏著看不見的道義。小小封籤,看似不起眼,卻體現著商家的良心,能讓騎手送得安心,也讓消費者吃得放心。舌尖上的風險,經過這枚封籤的檢驗,雖無法完全消弭,但也足以大大降低。

浙江已經打造了他山之石,一鍵複製到全國的呼聲日漸高漲。但在全面普及之前,仍有些不容忽視的細節。

成本首當其衝,對於商家而言,既需要考慮封籤自身投入的成本,也有提高服務人員意識的成本;其次,封籤的製作標準也是關鍵,若容易折損、一碰就斷,對於外賣員將是不小的負擔;若太難拆卸,消費者也要為之付出額外精力。大小、粘性、標語、投入何來,統一製作還是各自為政,外賣封籤這把“鎖”也需要更全面的“質檢”。

外賣不是洪水猛獸,但不安全的外賣一定是。小小封籤,守護的不僅是一粥一飯的安全,也是外賣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湯藝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