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二鳥,借馬誆騙綢緞

江西有個叫陳慶的,時常販馬到南京承恩寺前的三山街賣,手裡有一匹通體白色的好馬,價值四十金左右。某一天,有那麼一個人,撐著一把很好的傘,穿著花色綢緞衣服,在馬前來來回回轉悠,不忍離開。

那人問陳慶:“這馬多少錢?”

陳慶回答:“四十兩。”

那人說:“這馬我要了,但是要跟我到家裡去取銀子。”

陳慶又問:“你家在哪呀?”那人回到:“我家在洪武門。”

這麼大一筆單子,送貨上門也應該,於是那人騎了白馬頭前帶路,陳慶也騎馬跟在後面。

走到半路,那人見有一綢緞鋪,下了馬來,把傘擱在綢緞鋪隔壁的酒鋪子旁,囑咐陳慶道:“你給我看一下,等我進去買幾匹綢緞,一會再走。”陳慶看這人必定是富翁,想著自己這筆生意肯定能成。

那人進了綢緞鋪,沒一會就跟店夥計吵起來了,那人說店家東西賣的貴,綢緞鋪夥計說他不識貨,沒錢買還充大款。

那人說:“我去找識貨的朋友給看看,到時候再來買你的,咋樣?”

店夥計說:“我們這東西任憑你拿給誰看都沒問題,但是你給拿走了,一去不回頭怎麼辦?”

那人指著在酒鋪子等著的陳慶說:“看見沒?我的馬跟夥計就在那邊酒鋪子等著呢,你有什麼不放心的?”那人拿了綢緞就離開了,店家看他的馬和夥計還在,也就沒多想。

一石二鳥,借馬誆騙綢緞

一直等到中午,陳慶見那人還沒回來,料想他不是啥正經人,也不要他的傘,騎著自己的白馬,牽著另一匹馬往回走。綢緞鋪店夥計看到陳慶要走,趕忙攔住:“你的同伴在我店裡拿了幾匹綢緞,你想往哪跑?”

陳慶說:“誰是我的同伴?”

綢緞鋪的夥計說:“剛才跟你一起騎馬來的人拿了我們東西,他跑了出來我們就向你要。”

陳慶:“那人也不知道是哪來的孤魂野鬼,是他要買我的馬,讓我跟他一起到他家取錢。路過你們店,他說要買綢緞,讓我等他一會。他一直沒回來,我就準備回去。你們找他要東西去,不能纏著我呀!”

“不是你同夥,你給他看著傘和馬?我們是看你和馬都在才把綢緞給他的,你倆這是設套騙我東西。”雙方爭執不下,一直拉扯到應天府。

陳慶在公堂上申辯:“小的是江西人,就是個販馬的,經常在三山街翁春店賣馬,啥時候做過壞事啊。那人跟我買馬,說是要到他家裡去取銀子,我就同他一起去了。路上到他店裡拿了綢緞,我哪裡知道,怎麼能說我是騙子的同夥呢!”

府尹大人說:“行了你別說了,把翁春點的店家找來問問就清楚了。”

店家作證:“陳慶販馬,經常住在我店裡,是個本分人?”

綢緞鋪說:“老實人幹嘛給騙子看傘和馬,我親耳聽到的,他還答應了呢!”

陳慶說:“叫我看傘,是因為那人要買我的馬,怎麼就成了同夥了!”

府尹問道:“那人走的時候傘拿走了嗎?”綢緞鋪回答沒有。

府尹說:“這就是了,那人真是個騙子。要騙你的綢緞,假意買馬,用陳慶做人質。用別人的馬騙你的綢緞,這是假道伐虢之計。是你被人騙了,怎麼能怪到陳慶頭上。”

這個故事叫做“假馬脫緞”,以現如今的眼光來看,此局設定挺簡單的,騙子無非是利用了兩家都想做成生意的心理。別覺得我們現在的資訊傳播速度快了資訊發達了,就不會有人上這種當了,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騙子們的手段也在迅速進化。

虧得府尹是個明白人,不然陳慶就麻煩了。可那綢緞鋪平白無故被人騙了幾匹綢緞也是夠冤的,也不知道那個騙子後來抓到沒有,即使抓到了,恐怕早就被揮霍一空,損失也補不回來了。

為什麼要把後面公堂之上的對話寫得這麼清楚?原因有二:一是詳細揭破騙子伎倆,看騙子是如何利用人們的心理行騙。這二嘛,綢緞鋪在把陳慶訴訟到應天府的時候,未必沒有覺察自己被騙,而陳慶只是被人利用的道具。之所以執意爭辯,無非是想著抓到騙子太難,賴在陳慶頭上,興許能挽回損失,人性如此,而已。可能這種說法會有人覺得對被騙的受害人不公平甚至有點惡意。在故事結尾,府尹對綢緞鋪的原話是“此你自遭騙,何可罪慶”,看來見多識廣的府尹大人早已看穿了一切。

這騙子是太遭人恨了,有一篇打油詩是這麼寫的:

我家田地在江湖,

不用耕兮不用鋤;

說話未完苗已秀,

再談幾句便收租。

專做這等無本生意的江湖人,把人世間都當作是不用花時間和精力去耕種的田地了,隨時可以收割,可謂猖狂至極。還有很多這樣的騙局小故事,以後會慢慢的分享出來,希望大家平時遇人遇事多幾個心眼,謹防上當受騙。

這篇故事出自《鼎刻江湖歷覽杜騙新書》,作者是張應俞,明萬曆年間浙江人氏,書中記載了五花八門的明代騙術,分門別類,以筆記小說的形式,用八十多個案例故事,剖析騙局原理和手法,每個故事後面都帶有作者評論,目的是戳穿騙子伎倆,使人不再受騙上當,可說是明代市井江湖騙術大全,防騙守則。這麼好的東西自然要與各位看官分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