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閒居遣興,這首七律開篇就寫景如畫,尾聯更顯不凡氣概

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出生於文化氛圍濃厚的書香世家,從小就喜愛讀書,如果形容其過目不忘,似乎有點誇張,但他確實具有超凡的記憶力。他12歲時開始學習詩文創作,不僅才思敏捷,更是動筆如飛,周圍的小夥伴都非常歎服。

王安石閒居遣興,這首七律開篇就寫景如畫,尾聯更顯不凡氣概

王安石13歲那年,祖父逝世,父親丁憂從韶州返鄉,他也隨父回到了臨川老家。在其後的三年中,他經常到不遠的舅父家去。春天時山花爛漫,蜂蝶齊飛,風景十分優美。他和表兄弟們就在這樣如畫的自然環境中,一起讀書作文,意氣風發,希望將來長大可以博取功名,實現人生夢想。

王安石閒居遣興,這首七律開篇就寫景如畫,尾聯更顯不凡氣概

在舅父家中,他還見到了當地神童方仲永,從對方的遭遇中,他也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後來為此還寫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傷仲永》。此時王安石雖然還是一位少年,但已表現出對國事的關心。下面介紹王安石閒居遣興,這首七律開篇就寫景如畫,尾聯更顯不凡氣概。

王安石閒居遣興,這首七律開篇就寫景如畫,尾聯更顯不凡氣概

閒居遣興宋代:王安石慘慘秋陰綠樹昏,荒城高處閉柴門。愁消日月忘身世,靜對溪山憶酒樽。南去幹戈何日解,東來驛騎此時奔。誰將天下安危事,一把詩書子 細論。

王安石閒居遣興,這首七律開篇就寫景如畫,尾聯更顯不凡氣概

這是王安石在北宋景祐二年寫的一首詩,這一年詩人15歲,正跟著父親王益在老家臨川服喪。在臨川呆了兩年多,小才子早已對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平時除了與表兄弟們在一起讀書學習,他還經常獨自閒逛。春去秋來,草木凋零,王安石有一次在秋日的傍晚,散步在戶外的荒野中。夕陽西墜,天色漸暗,慘慘秋陰、昏昏綠樹,描繪了眼前之景;荒城高處、柴門緊閉,展現出遠處的畫面。首聯寫景,也構築了一種悽迷的氛圍,為下面的抒情打下伏筆。

王安石閒居遣興,這首七律開篇就寫景如畫,尾聯更顯不凡氣概

詩人雖然年紀不大,卻經常與父親走南闖北,也算是見多識廣。如今因為守孝而不得不呆在小村莊裡,就像一隻雄鷹被困在樊籠,心情焦躁,他急切地期待著早日結束這種愁悶的生活。頷聯就表達出詩人的這種惆悵心境,日復一日,每天都很單調乏味,經常從早到晚足不出戶,甚至都忘記身世與日期。偶爾來到竹林清溪,也是痴痴地看著水面中的倒影默默地在思考。即使有人與其同行,也不知他在想啥。

王安石閒居遣興,這首七律開篇就寫景如畫,尾聯更顯不凡氣概

按說十幾歲的娃還不太懂事,甚至應該非常貪玩,哪裡還會考慮什麼國事家事。也許這就是詩人與凡人不同的地方,也與其受到的教育和經歷有關。正如莊子所說,夏蟲語冰、井蛙語海。估計就連與其朝夕相處過的表兄弟們,也無法懂得他的“古怪”言行。

王安石閒居遣興,這首七律開篇就寫景如畫,尾聯更顯不凡氣概

那麼這個小娃到底在思考什麼?頸聯就揭曉了答案。“南去幹戈”,是指宋朝大軍揮師南下,平定廣南亂局;“東來驛騎”,是指驛騎快馬加鞭地趕到京城,傳報西北李元昊叛變之事。可見小才子耳聞目睹的事情實在是太多,而其他的小夥伴也許根本就不關心這些事情。最後兩句彰顯出詩人的開闊胸襟,王安石感嘆朝廷一時缺少謀臣良將,竟然無人能謀劃安邊定遠的良策。如此看來,大宋的邊關不安定,詩人的內心也不平靜。

王安石閒居遣興,這首七律開篇就寫景如畫,尾聯更顯不凡氣概

詩人心繫社稷與天下安危,從小就懷有這樣的雄心壯志。而要讓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必須要刻苦讀書。王安石不僅感悟到了,而且也同樣地做得很好。縱覽王安石的這首七律,寫景如畫,感情充沛,彰顯了一位少年才子的豪情壯志。天空浩淼無邊,詩人也盼望展翅高飛;江水緩緩流淌,才子心中卻豪情滿懷。第二年父親丁憂結束,他就隨其離開臨川,去汴京聽候新的任命,詩人也開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