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飽食窮民》

作者:幸運如你-Luckyu

讀書筆記——《飽食窮民》

這個世界越來越好,但我們為什麼卻越來越不快樂了呢?

拋開中日的歷史問題與爭端不談,單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日本經歷了戰後的衰敗,經歷了製造業的飛速發展,經歷了科技的崛起,經歷了房地產的泡沫,再到現在俗稱“失去的二十年”的滯漲。可以說是,我們也正在經歷日本的這一系列過程,我們也是從貧窮起步,一步一步走到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走到了製造業大國的地位,科技也正在迅速崛起,房地產比起當年日本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後面的走向誰也說不好了。不過看看日本走過的一路,多少對我們還是有些啟示的。

先做一下總結,這本書看書名就知道,是反應底層社會疾苦的,難免會有些悲觀,故事的基調都都透露出了灰暗與絕望,講述的都是底層的悲歌。一個時代的發展中,從來都有得利者與炮灰,階層的躍遷有上去的也有下來的,這種微妙的平衡反而保證了社會結構的穩定。但這本書的主旨便是反應那些被時代洪流拋下的人,很真實也很殘酷,總有一種脊背發涼的感覺。順便說一句,這本書屬於紀實文學,作者其實也是一位記者,書裡的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

全書分為三個章節,雖然每個章節都有好幾段人生故事,主人公也有很多個,但總體來說,每個章節反應的都是一個大的主題。簡單總結,都是被時代困住的小人物的命運悲歌,他們被時代、被生活鞭撻著前行,很辛苦,很疲憊,但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

我並不準備複述每一個故事,那樣無異於抄抄書的內容,我打算用自己的話大致說說故事,然後寫寫自己的感想,有的章節可能感同身受,就稍微多說點兒,有的章節暫時無感,就一筆帶過了。

1、飽食窮民

在日本剛剛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保險業正蓬勃發展。彼時的保險業亂象叢生,保險推銷員與其說是公司員工,不如說是公司的產品,更甚至於是公司盈利的工具。很多保險公司並不指望培養員工成為一個優秀的銷售,掌握專業技能,反而更把員工當成一次性用品,每個新員工才開始總能推銷出一些保險給自己的親朋好友,甚至自己購買,之後並不會有很大提升,也無法找到長期客戶,在業績壓力下離職,再之後再招聘新的員工。彼時的保險公司並不是指望銷售賣出商品,而是更喜歡讓銷售自己(或親朋好友)買商品,等到自己買不了的時候再一腳踢開。

這裡的兩個主人公都是做了保險銷售的工作,他們都非常努力,甚至於有一位大山裡走出的窮孩子身兼數職,白天買保險,晚上開出租,連續很多年每天睡覺不足三小時,只是為了奮鬥獲得更好的生活。然後,最終的結局也都十分悲慘,他們被沒有如願提升進入管理層,反而為了維持自己的業績,不斷借貸,之後以貸養貸,陷入深淵。

雖然以保險業開始,但這裡說的還是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得越來越快。人們不自然地就會被美好的未來給矇蔽的雙眼,借貸消費、借貸生活、借貸維持業績,人們總是天真地認為未來會越來越好,現在的借貸放到未來都不是個事。正如主人公想的,透過借貸維持保險業績,等坐上大區經理之後一定能夠還清欠款,然後全家過起美好的生活。但事實卻是,最終債務纏身,家破人亡。

這種情況我們這裡也正在一幕幕的重演,曾幾何時,不管是日本,還是我們,都是出名了的儲蓄國家。人們總是量入為出,完全沒有借貸的概念。然後現在,各種借唄、微粒貸橫行,甚至於貸款買房、貸款買車、乃至貸款買手機、貸款炒股都已經宛若家常便飯。雖說這些也都是市場的產物,這些公司、銀行給人們提供這些渠道本無可厚非,但人們的消費觀念確實在潛移默化中早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然而,這種改變之後蘊含的風險往往令人不寒而慄!

對於我來說,這整個章節給我最大的恐懼與警告便是,不要負債、不要負債、不要負債。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一定要把家庭風險控制在可控範圍內,一定不能因為對未來的預期(不管是好是壞)而加大現有的風險。

2、快節奏的城市

第一篇算是以保險業為抓手,講述了這個時代里人們消費觀的變化。這一篇範圍就更廣了,以一個軟體工程師,也就是俗稱等額程式設計師,的視角講述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化。雖說主角是一個程式設計師,屬於與計算機打交道更加深入的角色,但當今社會,絕大多數工作已經離不開計算機的輔助了。人們正在慢慢地被改變而不自知,只是影響深淺而已。順便說一句,程式設計師也是我自己所在的行業,所以這一篇文章我更加感同身受,細思極恐。

現在社會,宅文化氾濫,比起與人接觸,大家似乎更喜歡躲在屏幕後面交流。能發信息就不打電話,能打電話就不見面已經成為了很多人交流的原則。原本我一直以為這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節奏的加快,人情變得逐漸冷漠了,倒也並不十分在意。甚至於,我自己還有些享受這種無人打擾的感覺。但看了書中“技術應激”的分析,確實有點兒恐慌感湧上心頭。

計算機與人最大的不同是什麼?不在於運算速度,而在於邏輯。我們都知道計算機是基於0與1程式碼構建的機器,不管程式設計得再複雜,終究會有一個確定的答案。要麼對、要麼錯,即使錯誤,追根溯源,也總能找到錯誤的原因。也就是說,在計算機的邏輯世界中,一切其實就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運算,雖然這個動作可能會被切割得很小,雖然不會說一個人是否是好人還是壞人這麼簡單,但如果他闖紅燈過馬路,他的這個行為就是錯的,如果加上條件,他闖紅燈是為了救人,那又是對的,再加條件,雖然他闖紅燈救人了,但引起了更大的事故,那又是錯的。究其根本,一切不過是條件與結果之間的推導。但放在人情事故中,這一點則是完全派不上用場。很多時候,我們談判就是要勸服別人接受原本不喜歡的東西,銷售也需要引導利誘別人買下我們推銷的產品。換言之,與計算機的交流和與人交流的側重點完全不同。但這二者又根本無法調和,就比如說一個好的銷售員並不能成為一個好的技術員,一個好的技術員並不能很好的推銷出產品,雖然二者可以經過漫長的時間進行訓練和轉化,但你始終不能同時擁有。做技術就是要安靜耐得住寂寞,而銷售就是要能夠活躍氣氛溝通感情,這二者本身就是相反的性格。同時擁有可能就會人格分裂了。

回到開始的話題,大量軟體工程師(甚至於其他操作計算機的職業)由於常年與計算機打交道,慢慢地他們就習慣於接受這種非對即錯,根據條件推導結果的思維。而這種直來直去的性格其實很難適應社會中人與人的交流,慢慢地就變得宅起來,變得不喜歡與別人交流。雖然不至於自閉之類嚴重的情況,但長此以往,這些人最終會變得很難快樂起來,甚至於感情很難有所波動。以前,看到感人的事情,我們會哭泣,看到憤怒的事情,我們會生氣,看到受傷的人們,我們會同情。現在,我們大多會默默走開,心裡想著“不過如此”“與我無關”,甚至於內心毫無波動,彷彿沒有看到,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這樣一種事事無感的態度才是最令人恐懼的未來。

這一點我是真的感同身受,我曾經一度覺得一個人的生活挺好的,也從不喜歡與別人深交,可能甚至已經習慣了孤獨。很多事情感覺也都是無所謂,面對那些輕易被新聞、被影視劇感動或是激怒的人,甚至充滿了鄙夷。但是,社會畢竟是人與人的社會,一切的歸宿(不論是技術、工作、商業活動、娛樂)終究都是人與人的關係的彙總。看了這本書我不禁反思,面對別人的關心與憤怒,我們變得冷漠,變得事不關己,這種進步究竟是進化呢?還是退化呢?如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會不會出現一個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冷漠社會呢?

3、嘔吐的女人

最後一組故事說的是極大壓力下人們出現異食癖、催吐等各種問題的。這一章我倒是沒有太大的感觸,就簡單說說吧。有些人面臨現在快節奏的壓力,反而催生出摧殘身體而獲取短暫平靜的方法。故事中的女人就是透過每晚深夜暴食之後再催吐,雖然身體上痛苦,但精神上卻享受這種身體被填滿又掏空的感覺,可以說是很諷刺了。

總的來說,這本書前兩篇故事都看得我很是心驚膽顫,雖然說得是泡沫時代的日本。但又感覺說得又像是現階段的我們。社會生活高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但我們的壓力卻越來越大,也越來越不快樂了。那麼,該怎麼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