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的一首打油詩,雖然粗糙直白卻說出明朝滅亡的原因

公元1644年,多爾袞帶領清軍浩浩蕩蕩透過山海關,實現了清朝幾代皇帝的夢想,踏進了紫禁城金鑾殿。明朝至此滅亡。但明朝與清朝的交集,與歷史上其他改朝換代的情況有所不同,清朝雖然取代了明朝,但他們並不算明朝的毀滅者,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統率的農民起義,才是明朝真正的掘墓人。

張獻忠的一首打油詩,雖然粗糙直白卻說出明朝滅亡的原因

明朝末年的眾多義軍首領中,李自成和張獻忠是兩個實力最為雄厚、對明朝衝擊也最大的人物。正是在他們持續十餘年的進攻下,耗光了明朝的財力資源與人才儲備,給明朝造成難以彌補的重創,使得崇禎皇帝和明朝最終葬身在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中。

張獻忠的一首打油詩,雖然粗糙直白卻說出明朝滅亡的原因

張獻忠雖然沒能打進京城,但客觀而言,他的大西軍給明朝造成的打擊並不比李自成遜色多少。李自成主要活動區域在西北、關中和中原,而張獻忠活動區域主要在江淮、湖廣和四川。崇禎八年,張獻忠南下打到安徽鳳陽,一把火燒了明朝的祖陵,聲勢震動天下,幾乎把崇禎氣死。

張獻忠的一首打油詩,雖然粗糙直白卻說出明朝滅亡的原因

崇禎十四年二月,張獻忠奇襲襄陽,殺死明朝親王襄王朱翊銘、貴陽王朱常法。崇禎十六年正月,張獻忠經略湖廣,打破重鎮武昌,捕殺楚王朱華奎。崇禎十七年六月,張獻忠攻破重慶府,捕殺瑞王朱常浩。當年八月十九,張獻忠攻破成都府,捕殺蜀王朱至澍。在崇禎十三年前後,張獻忠由於燒燬明祖陵,受到崇禎的重點打擊,兵部尚書楊嗣昌使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調遣幾路大軍對張獻忠圍追堵截,窮追猛打。張獻忠一度陷入起義以來最困難的階段。

張獻忠的一首打油詩,雖然粗糙直白卻說出明朝滅亡的原因

但離奇的是張獻忠最終得以逃過一劫。事後他還寫了一首打油詩,說出了他能從當時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境況中脫身的原因:“前有邵巡撫,常來團轉舞;後有廖參軍,不戰隨我行;好個楊閣部,離我三天路”。

張獻忠的一首打油詩,雖然粗糙直白卻說出明朝滅亡的原因

張獻忠的義軍當時已經陷入山窮水盡的絕境,左右前後都是明朝的追擊部隊,只要各路明軍協同配合,奮力一搏,剿滅張獻忠的目標觸手可及。但邵捷春、廖大亨、楊嗣昌等一批明朝文武臣僚,各懷鬼胎,有的徘徊觀望,有的虛張聲勢,沒有一個實心任事之人,張獻忠才得以平安脫險。張獻忠從小怎麼念過書,這首打油詩寫得粗糙直白,毫無文采,卻從一個獨特角度說出明朝滅亡的原因。這個原因,與他同時代的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崇禎皇帝說過:“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李自成在征討明朝的檄文中也說過:“君非甚暗,臣盡行私”。崇禎身邊錦衣衛王世德,在回憶錄中也說過,明朝當時的情況是“有君無臣”。

張獻忠的一首打油詩,雖然粗糙直白卻說出明朝滅亡的原因

換而言之,明朝之亡,並非是沒有戰勝農民軍和清朝的實力,而是文武大臣滿腹私心,各懷心事,不肯盡心竭力報效國家,時時處處為個人私利打算。每逢大敵當前,大臣們要麼貪生畏死,畏敵避戰,要麼儲存實力,養寇自重。偌大一個明朝,內政外事治國用兵,方方面面千頭萬緒,只靠崇禎一個人是累死也忙不過來的,必須要依靠文武大臣們的全力扶持。然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正如張獻忠的打油詩所說,文武大臣基本都是尸位素餐之輩,時刻顧及個人私利名位,不惜置國家大事於不顧。以這樣的心態去面對張獻忠、李自成、清朝等一批勁敵,明朝的滅亡是遲早的事。參考史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