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清朝是如何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拋棄?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清朝是如何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拋棄?

清朝是我國封建王朝史上的最後一個,統治期間曾歷經藩鎮割據、閉關鎖國、小農經濟被破壞、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等重大事件。

在這期間,也有許多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為了挽救王朝統治,清朝統治者亦不是沒有做出努力,試圖去挽回清王朝頹敗的局勢,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無不是清朝為了延緩自己衰敗而做出的改變。

可至辛亥革命,可以說清朝已經是強弩之末,終究走到了盡頭。可究竟為何那些清朝曾花大力氣做出的舉動最後卻沒能挽救王朝?

原因其實簡單,歸根結底,清朝縱然曾試圖改變,但樹也腐爛到了根部,清朝究竟是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打敗、所拋棄了。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清朝是如何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拋棄?

一、“統治基礎”——落後腐朽的封建帝制

自周以來,我國的“公天下”轉變為“家天下”,由一開始的選賢選能的部落首領禪讓制轉變為之後的以宗族血緣關係為核心建立起來的“世襲制”,自此,我國幾千年的朝代更迭便順著“世襲制”一直沿襲。

清朝,秦始皇統一六國,稱自己的功勞高過之前的三皇五帝,稱自己為“始皇帝”即秦始皇;

漢朝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改良儒學,以“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傳說在再一次將皇帝這一身份抬到了與天齊平的高度,稱天子始天神的兒子,是天神排下來治理凡間的神仙。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清朝是如何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拋棄?

而之後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沿襲,皇權的神秘及威嚴上升到了一個從所未有的高度,正所謂盛極必衰,至清朝,這樣的封建帝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開始不適應大時代的環境,

自秦朝創立的帝制開始逐漸成為了清朝超著世界發展的阻礙。

之後的事情也正如其說地印證了這一點。首先,自乾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以來,那時的清朝與世界發展相差得並不遠,可以說與世界齊平甚至超過世界發展的高度,而至之後由於統治者的判斷失誤,清朝對外“失聯”將近百年。

這百年間,清朝國內依舊維持著祥和的氛圍,歌舞昇平,百姓各司其職,可至之後的英國的重炮打開了清朝塵封已久的大門後,清朝落後世界百年的代價正在一點一點的浮現於表面。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清朝是如何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拋棄?

而之所以清朝統治者會做出此等決定,其雖然含有部分其他因素,但歸根究底還要論清朝皇帝的一己私慾,其不願改變,

其不願看到臣民接受新思想的洗禮,唯恐這般會對自己的皇權至上造成衝擊。

即使當時許多人心中都明瞭朝著時代發展,科學和平,沒有壓迫,沒有等級的社會在之後已然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但源自於封建帝制的腐朽與黑暗阻礙清朝進步的腳步,致使之後的落後捱打,付出慘重的代價。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清朝是如何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拋棄?

二、“統治基礎”——各階層群體

要說清朝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地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拋棄的最大的原因莫過於各階層群體的轉變。

清朝早期,國內大多都是農民階層,至洋務運動,國內工人階級增多,社會人口流動率持續升高,至戊戌變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走向世界舞臺,可至最後亦沒有成功。

那麼為何辛亥革命就成功了?原因便在於辛亥革命時期各階層群體力量的壯大。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清朝是如何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拋棄?

辛亥革命時期的群眾力量可謂是十分的龐大,其包含眾多階層群體,其中如留洋歸國想要在國內一展宏圖的青年留學生及知識分子;

如新興的知識群體,自清朝將科舉制度廢除之後,清政府自主興辦新學,不僅鼓勵學生們留學海外,還支援眾多年輕學生進入新式學堂學習,學習最新的知識以及軍事技術等等。

到了1900年,清王朝開始出現大批的留學日本的狂潮,留學日本的學生已經累計到上萬人,而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批的留日學生,在之後的辛亥革命之中集結了大批的反清的中堅力量。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清朝是如何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拋棄?

他們受到了西方知識文化的洗禮及薰陶,依然成為了當時的新興知識階層,有著比常人更高的知識儲備與眼界,

而正如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孫中山以及骨幹汪精衛、胡漢民、宋教仁等人也均是出自於這一批留日學生之中。

且在之後的出現的海外華僑及一些新興士兵階層也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及清王朝的覆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著名慘烈異常的黃花崗起義中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中,華僑便佔據了三分之一。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清朝是如何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拋棄?

三、“統治基礎”——民心已散

清朝自建立以來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而要說為何最後清朝失去了民心則由以下三點說起。

1。在清朝建立入關之時滿族人僅僅只有十幾萬人,這與一個漢族有幾億人口基數的數量委實不算什麼,而在這之後清朝以十幾萬人想要通知漢族幾億人不被漢人推翻,維持自身的通知則必須要保持滿族八旗子弟的崇高的社會地位。

而此舉雖然是清朝為了維持自己發展所做出的舉動但無疑引發了漢族人的不滿,滿人的社會地位高於漢人,造成了之後的經濟、生活條件及發展的不平等,滿人與漢人的矛盾愈發尖銳,引發了滿漢對立的局面,因此,之後老百姓開始渴望清朝能被推翻。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清朝是如何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拋棄?

2。滿清的暴行無道。文字獄自雍正時期開始大肆屠殺有識之士,自之後持續了幾百年,這對於老百姓的摧殘無疑是巨大的,今日還尚在家中的人,隔天就因為一首詩詞被判下了殺頭之罪,

這於老百姓而言顯然是一種暴行無道的表現。

小農經濟的影響促使了清朝的許多百姓均非常渴望和平安穩的日子,可即使是清朝在沒受到西方列強的大肆進攻之時都做不到這一點。

因此在之後八國聯軍侵華,滿清被列強打壓之時許多老百姓便懷著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任憑八國聯軍侵犯中原土地,讓西方列強去整治滿清。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清朝是如何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拋棄?

3。不停地剝削,暗無天日。人人只有在自己的利益遭受到侵犯之時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滿清遭遇西方列強壓迫時,百姓並未受到過大的波及。

可至之後清朝戰敗被逼簽下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之後,老百姓才由衷感受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在條約簽訂之後,清朝規定要賠償4。5億兩白銀給西方列強,可這錢哪來?

慈禧等人奢靡享樂,清朝國庫早已是損耗殆盡,最後還得將這4。5億兩白銀的重任壓在百姓的頭上,且在之後清朝每逢戰敗便又開始搜刮民脂民膏,將戰敗的代價轉嫁到百姓身上,再一次激起百姓心中的憤怒,也讓許多人意識到清朝的腐敗與改制勢在必行。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清朝是如何被自己的“統治基礎”所拋棄?

四、總結

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可以說,清朝是被自己的“統治基礎”給拋棄的,自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統治之後,國人無不感到歡呼,而無人為清王朝的覆滅感到惋惜,這非常直觀的說明了清王朝在統治期間的不得人心。

而這樣腐敗、不得人心的王朝的崩塌無疑是一種順應時代的表現,一個喪盡民心,落後腐敗的王朝最後也註定了要消逝於歷史的長河之中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