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39歲時思念兄弟寫下一首詞,被後人評曰:此詞一出,餘詞俱廢

蘇軾因為和王安石政見不同,所以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導致他和蘇轍兩兄弟多年未見,後來蘇軾要求調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希望能和兄弟多多相聚,於是朝廷便將蘇軾調往密州,而然蘇軾到密州後將近兩年仍然沒能和兄弟見上一面,在公元1076年,39歲的蘇軾在中秋節吃醉了酒,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又想起了蘇轍,便揮筆寫下這首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39歲時思念兄弟寫下一首詞,被後人評曰:此詞一出,餘詞俱廢

詞的上片把酒問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化用李白的《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而來,點明飲酒賞月。面對浩渺的宇宙,詞人繼續發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自己對明月的讚美和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

蘇軾39歲時思念兄弟寫下一首詞,被後人評曰:此詞一出,餘詞俱廢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幾句寫出了詞人徘徊於出世與入世之間的矛盾心理。幻想中的仙境引發詞人的出世之想,但經過再三考慮,還是留戀人間的溫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兩句的意思是人間也有可樂之處,在人間也能舞出不一樣的境界。這兩句寫出了詞人月下起舞的飄逸之姿,反映出他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蘇軾39歲時思念兄弟寫下一首詞,被後人評曰:此詞一出,餘詞俱廢

“下片對月懷人。“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幾句寫人間的離別:中秋佳節,同自己一樣不能與親人團圓的人不知有多少。轉、低、照三個字寫月亮的移動順序,一字不可動。“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兩句以埋怨的語氣發問,看似無理,卻襯托出詞人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情意,以及表示出對離人們的深深同情。

蘇軾39歲時思念兄弟寫下一首詞,被後人評曰:此詞一出,餘詞俱廢

在情和理的矛盾衝突中,詞人最終還是清醒地把握住了現實,道出了一個永恆的真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詞人個人的離愁在這一刻得到了消解,卸下了心事的他向人間發出了最美好的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透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絡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

蘇軾39歲時思念兄弟寫下一首詞,被後人評曰:此詞一出,餘詞俱廢

蘇軾的這首望月懷人之作,創造出一種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境界,抒發了自己對理想世界的嚮往,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胡仔《漁隱叢話前集》中高度評價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