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到此人墓前不肯下跪,重臣拿布遮住一個字,他才願意祭拜

引言:在中國古代,普通百姓對什麼國家啊,政黨啊的概念實際上並不是很明顯。那當然對時期的轉換,君王的更新換代,當然也沒什麼自已的想法。民間老百姓們只需自已不餓著肚子,不論是什麼人來當皇上,對他們而言只需不搶他們的糧食,不逼迫他們變更習俗。對於是什麼朝代,皇帝那個位置上坐的是什麼人,他們確實一點都不關心。

康熙皇帝到此人墓前不肯下跪,重臣拿布遮住一個字,他才願意祭拜

而滿人進攻中原,消滅了大明,在中原地區建立清代的時候,實際上並沒有受到多少來源於老百姓的抵禦。清軍入關之後,在中原地區推行統一的頭型和統一的衣著,因此清代政府部門施行了剃髮令等法案,在其中中原漢人對剃髮令的抵制更為明顯。

從古至今,中原的漢人普通百姓針對朝廷的轉變 ,也沒什麼興趣,對誰稱帝也不在乎,他們只關注自已的日子能否過好,非常少去關心朝中動向,政冶的改革創新。清軍剛進關的時候,喊著洪亮的旗號,實際上僅僅想把自己的執政合法,獲得普通百姓和民間士大夫的認同罷了。

康熙皇帝到此人墓前不肯下跪,重臣拿布遮住一個字,他才願意祭拜

殊不知,清代統治者有目地的統一發型和衣著的剃髮令,卻在中原大地上颳起了一輪明顯的抵制運動,抗清的浪潮!清代政府部門汲取了,從這當中汲取了教訓經驗。就連康熙帝也以前說過,假如我並不是在帝位上,有時間我一定去研究一下漢人的傳統文化。儘管這僅一代君王收買人心的一種說法,可是也從這當中能夠 反映到那個朝代的統治者,早已慢慢的重視起來,意識到文化的關鍵地位。

康熙皇帝到此人墓前不肯下跪,重臣拿布遮住一個字,他才願意祭拜

自然即使各個朝代的統治者僅僅留意到文化的關鍵地位,並且不高度重視漢文化。那對自身執政王朝平穩朝綱是沒有多少好處的。從在歷史上很顯著的能夠發現康熙皇帝發現了這一點。因此在重視漢文化這一方面,具有了帶領的作用。康熙皇帝提倡漢文化,乃至在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的時候,都曾到孔子的故居家鄉祭拜孔子。做為打倒明代的清朝皇帝,康熙皇帝也以前去祭拜過明代的開國帝王明太祖朱元璋。不難看出統治者的用心良苦。

康熙皇帝到此人墓前不肯下跪,重臣拿布遮住一個字,他才願意祭拜

可是在康熙皇帝去祭拜孔子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些出現意外的事。康熙皇帝分配隨員人等,提前準備陪自已一起到孔子墓前祭拜。可是剛祭拜完孔子廟的康熙皇帝趕到孔子墓前,卻遲遲不想要祭拜。一眾重臣疑惑不解。可是當見到孔子墓前碑石上所寫的墓碑的時候,便消除了心裡不悅的想法。

原先孔子被後人的皇上追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而且把這幾個字刻在了孔子公墓的碑石上。康熙皇帝想著我是一國之君,為何要給一個王跪下?這不是自降身份嗎?隨員的重臣揣測出康熙皇帝的思緒。因此拿布蓋到了一個字。康熙皇帝這才開始祭拜孔子。自然從當代人的視角看這一件事。

康熙皇帝到此人墓前不肯下跪,重臣拿布遮住一個字,他才願意祭拜

康熙皇帝祭拜的行為只不過統治者籠絡人心的一種方法。可是那時候。文武百官,也有朝中政臣卻很吃這一套。文武百官感覺康熙皇帝重視漢文化。民間文人也是深受感動。朝廷以上的漢人官員們,也是決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大清帝國。儘管康熙皇帝祭拜孔子,場景十分的壯闊。可是不會太難,從康熙皇帝的行為和繚繞香燭之間,領略到一絲淺淺的虛情假意之情。

康熙皇帝到此人墓前不肯下跪,重臣拿布遮住一個字,他才願意祭拜

總結:在漢人之間孔孟文化,是上千年承傳的中國文化的主心骨。尤其是孔孟文化中的忠孝仁義的思想和觀念,經過上千年的時間早已深入中華民族的骨髓裡。正確的引導著漢人往好的方方前行。滿人入主中原。康熙皇帝會撫慰天下民心祭拜孔子。儘管僅僅是自已一個謀略。可是要想自已獲得漢人江山長期牢固。僅有重視忠臣和儒家思想的讀書人。才可以穩固江山。變成當之無愧的一代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