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世人熟知明朝的大禮議,在該事件中,小宗入承大統的嘉靖帝朱厚熜從扮乖裝可憐、到雷霆手段,中間各種不要臉沒底線,歷經二十餘年,終於讓自己爺倆徹底取代孝宗、武宗的大宗法統。

其實,

早在嘉靖帝之前的唐朝,就有一位婢妾所生的庶子皇帝,在非法上位後,為了擺脫自己的不合法並奪取大宗的地位,十幾年如一日地對親爹大搞崇拜,對嫡母、嫡兄和侄子們各種抹黑,力圖把自己打造成親爹真正合法的繼承人,他就是唐宣宗李忱chen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李忱之父唐憲宗李純,在位十五年,於元和十五年(820)正月二十七駕崩;由李忱的嫡兄太子穆宗李恆即位,在位四年,於長慶四年(824)正月二十二駕崩。

穆宗之後是他的三個兒子敬宗、文宗、武宗相繼在位,敬宗在位二年,於寶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駕崩;文宗在位十四年,於開成五年(840)正月初四駕崩;武宗在位六年,於會昌六年(846)三月二十三駕崩。

也就是說,宣宗李忱在即位時,他的老父親憲宗已經駕崩26年之久,他也從11歲的懵懂小學僧,變成37歲頗有心計的成年人。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眾所周知,宣宗李忱不但是庶出的,生母鄭氏的地位還非常低下,他也是歷史上少見的以叔繼侄上位的皇帝,面對嫡兄穆宗父子四帝傳承近三十年的天下,在朝臣中沒有班底的宣宗多少有些底氣不足。

在宣宗李忱之前,歷史上的以叔繼侄的統共12例,在李忱之後也只有4例。之前的12例中有7例叔叔一代就敗亡的,

剩餘的5例則都毫無意外地取代原來的大宗,成為新大宗

,成漢李壽別說取代原來的大宗了,他甚至連國號都改了。

但是,李忱之前取代原大宗的五位皇帝們,比如文帝劉恆、睿宗李旦等,沒有一個像李忱這樣,為了貶低抹黑前任嫡兄一支而費盡心機。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唐宣宗李忱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他一手高舉至孝大旗,一手高舉禮法大旗,把自己包裝成遵紀守法、孝順無比的大孝子,把嫡兄穆宗李恆宣傳成弒父篡位的大逆子。

首先,

李忱用至孝的名義作掩護,竭力拉近自己和已經死去26年的老父親憲宗的父子關係,透過對憲宗進行的一系列追思推崇活動,來樹立自己的正統性,畢竟憲宗是元和中興之主,在中晚唐還是具有很高的聲望。

李忱在即位後舉行郊廟禮時,在憲宗神主前哭的是涕泗交下,那悲痛勁兒,好像他爹不是已經駕崩26年,而是剛剛才嚥氣一樣。在即位半年後,李忱又敕令以裴度、杜黃裳、李愬、高崇文等配享憲宗。

他還出內府錢建造報聖寺,把憲宗的御像安奉在介福之堂,凡是祭祀進獻的東西,不論鉅細,都由李忱親手題緘jian。還動不動就去他爹憲宗曾去過的青龍寺,登高遠眺,去追感元和聖蹟,悵望追思一整天。

甚至在選擇宰相時,李忱都讓他死去的爹為他選擇,把候選人名字塞到器具中,放在憲宗神御前射取,李景讓就是因此失去入相的機會。李忱的行為讓我想起清朝篩選靈童使用的金瓶籤制,不知道乾隆帝是不是從李忱這兒學的小妙招。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為了表明自己才是憲宗皇帝的繼承人延續者,李忱除了去無限拔高、追思憲宗本人外,還大規模地尋訪並重用憲宗朝的大臣子弟。

比如令狐楚之子令狐綯,韋丹之子韋宙,裴度之子裴諗shen,杜黃裳之子杜勝,韋貫之之子韋澳等等,甚至被憲宗寵信、卻被朝野上下都深惡痛絕的宦官吐突承璀,也被李忱翻案,擢升其子吐突士曄為神策軍右軍中尉。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從元和舊臣子弟的擢升看,李忱用人不考才識,不看資歷,不論門第,只看他爹是否在憲宗朝效勞過,大中朝廷有不少重臣都是因為父親的緣故被破格擢用,不管是南衙還是北衙,都是憲宗舊臣之子在職,放眼望去,宣宗朝廷儼然小憲宗朝。

李忱為何如此這般呢?就算他想建立自己的班底也沒必要非提拔元和舊臣子弟吧?

其實,他這樣做就是為了突出他和憲宗的父子關係,進而證明他自己才是憲宗基業的真正合法繼承人,看看,堂上天子是憲宗之子,堂下群臣是憲宗舊臣之子,滿朝上下看上去如同元和朝廷的翻版一般,大家在感念憲宗的同時,是不是對他這個憲宗之子要愛屋及烏呢?

李忱如此煞費苦心地給他爹大搞崇拜,真的是他們父子感情深厚嗎?

當然不是了,憲宗其人好色無情,後宮寵嬖bi一大把,光兒子都20個,排行13的李忱並不得寵,在憲宗後宮就是個小透明,以至於宮中人都覺得他痴傻不慧。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就從李忱小時候的待遇可知,他爹憲宗對他這個小庶子到底有沒有感情都未可知,備受歧視的李忱對他爹又會產生多少感情呢?

憲宗駕崩時,李忱才11歲,所謂元和舊事對他來說不過是些模糊的印象,一個不受寵、被宮人視為痴傻的小皇子,能知道什麼大事件?偏偏在憲宗死後三十年了,13李忱就成了他的孝順兒子,差點把他抬高到神化的地步。

當了皇帝的李忱去大肆哀悼他死去多年且和他沒多少感情的爹,到底是天性至孝,還是政治表演,這不難看出來吧?

他無非是想透過對憲宗的哀悼,勾起時人對憲宗的追憶,來突出他自己和憲宗的父子關係,進而抹殺憲宗之後、他之前的穆宗四帝,從而向世人宣示,自己的皇位就是直接繼統於憲宗,具有無可置疑的正統性。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李忱在把自己包裝成大孝子的同時,還在禮制方面對嫡母郭太后、嫡兄穆宗以及三個皇帝侄子進行各種抹黑打壓。

他在即位後行告廟時,就示意有司,在給嫡兄穆宗李恆的祝文中,按親親原則,稱穆宗為“皇兄”,對敬文武三個侄子皇帝連稱呼都沒有。

太常博士閔慶之提出,新君李忱應該按照尊尊原則,在穆宗敬文武四帝面前自稱嗣皇帝臣某,此時還羽翼未豐的李忱,沒有理由駁回禮官的提議,只能從之。

但他還是耍了個小花招,穆宗父子四帝中,只有穆宗神室有祝文,共為一廟的敬文武三宗,並沒有祝文,這是赤果果的降低三帝的身後待遇。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大中二年(848)六月,憲宗嫡妻、穆宗生母、宣宗嫡母、懿安皇后郭氏,不明不白地死去。

按照禮法,即便郭太后沒有被丈夫立為皇后,但她身為憲宗原配,以東宮妃的身份侍奉過公婆順宗夫婦,又是一朝皇太后、三朝太皇太后,在世人眼中,她就是宣宗合法的嫡母,自然要與丈夫合葬並在太廟配享憲宗。

在初即位時為了獲得嫡母的支援,還假裝孝敬的李忱,此時卻一反往日的孝子形象、“明君”風度,不但拒絕嫡母與憲宗合葬,還拒絕嫡母的神牌配享憲宗廟室,理由就是郭太后可能參與宦官謀殺憲宗的弒君案。

禮官王皞hao當即就上疏反駁李忱:郭太后是憲宗東宮元妃,汾陽王之孫,以兒媳婦的身份事順宗,憲宗駕崩的事誰也說不清楚,而郭太后母儀天下五朝,怎麼能憑猜測就廢黜她的合配之禮?

李忱為之大怒,不但貶斥王皞為潤州句容令,連支援王皞的宰相周墀chi也被罷相,在大中朝,郭太后終究沒有合配憲宗,直到李忱死後,其子李漼即位,才把郭太后與憲宗合葬,神牌升祔太廟配享憲宗。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李忱為何拒絕嫡母合配憲宗呢?真的是因為郭太后參與謀殺憲宗嗎?

當然不是,因為從現存史籍中,所謂穆宗母子是憲宗遇弒的幕後主使的說法,至今沒有定論。就從王皞的話就可以知道,當時的人們並不認為憲宗是被郭太后母子謀害的。

而後人所有認為穆宗母子謀逆的依據,都是來自宣宗李忱的話,但考慮一下穆宗和宣宗的關係和立場,就能明白宣宗李忱個人提供的證據有多少可信度了。

如果有人拿“永新”年號來證明穆宗弒父,可以去看看論文《永新年號使用時間考》,就知道所謂穆宗母子弒君的說法,至今並沒有定論。

李忱拒絕嫡母郭太后配享,就是企圖從禮制上徹底阻斷嫡兄穆宗一支的嫡長地位,試想,如果讓郭太后配享憲宗,無疑就是向天下人宣揚穆宗一支永遠是正嫡,他自己永遠都是庶出,這是他無法容忍的。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按照李忱的意思,利用郭太后參與謀殺憲宗的罪名,拒絕她配享憲宗,但憲宗正室的位置不可能一直空缺下去,到時候自然要留給自己的親媽鄭太后,鄭太后祔葬配享憲宗,李忱一支自然而然就成為憲宗的嫡系子孫,而李忱自己的正統性自然不證自明。

因此,

李忱在郭太后的身後事上,才一改往日善於納諫的姿態,不但不許大臣朝議,甚至對不肯附和自己的大臣加以貶斥,哪怕損傷自己苦心經營起來的明君形象。

之後,吐蕃因為內亂,唐軍得以乘機收復河湟之地,一洗唐廷百年之恥,如此盛事,按照慣例,皇帝是要舉行告廟之禮的,要把喜訊報告給祖宗們,讓他們一起高興。但從史料中,愣是找不到宣宗李忱因為河湟之功告廟的記載,反倒有不少因河湟事對憲宗進行尊崇的記載。

這麼打雞血的盛事,李忱為啥不告廟呢?那是因為太廟裡除了祖宗們,還有他的嫡兄穆宗父子四帝的神主。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如果李忱去太廟告功,不但沒辦法突出自己子承父業、完成憲宗舊志的政治目的;還很容易讓人們想起,收復河湟也是武宗的夙願,武宗曾經謀借破回鶻的機會,一舉收復安西四鎮,在會昌末年還設立備邊庫為收復河西積累財富。

所以,李忱要是去告廟,恐怕只能算是叔叔繼承侄子武宗的基業,而不是子承父業,這自然是李忱不能接受的。

因此,

在群臣為他請加尊號的時候,李忱婉言謝絕說自己只是恭行元和先志,克就前功,應該為祖父順宗、父親憲宗追加諡號,以昭功烈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李忱不但把河湟事歸功給老父親給他加諡,還企圖為憲宗更換新的神主牌位,理由很簡單,就是給憲宗增加諡號了,自然要重新題寫神主,人家東晉鄭太后的神主就曾經重造過。

更改神主的事由太常博士李稠提出,當即就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右司郎中楊發、都官員外郎劉彥模、都官郎中盧搏引經據典批駁李稠:

從三代以下到兩漢魏晉隋唐,儘管有“放恣之君”,也從沒出現過因為加諡追尊來改主重題的事,李稠援引的東晉鄭太后例子,是因為鄭太后母以子貴、升祔太廟後,才從妃子改題皇后之號,好好的禮法不遵從,反而去引用東晉的謬禮,輕慢聖朝大典,實在是瀆亂正經。

李忱為何要更換神主呢?那是因為太廟裡憲宗的神主是他嫡兄穆宗所題,以憲宗合法繼承人自居的李忱,怎麼會甘心老父親神主是嫡兄所提呢?他自然要用自己所制的新諡號新神主來取代舊主,去抹殺嫡兄造成的痕跡。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所以說,為憲宗加諡並不是昭功烈那麼簡單,實際上還是李忱為了抹殺嫡兄為自己謀求合法性的舉措。

對於禮官有理有據的反駁,李忱自然不樂意,最後由宰相和稀泥,用士大夫之家舊主易書新諡的例子結束這場爭論,就是雖然沒有更換新神主,但重新在舊主上書寫新諡號,也算安撫李忱那顆陰暗的心理。

話說李忱也真是夠了,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惜讓天子之禮改用士大夫,真是曠古奇聞,荒謬之極,時人莫不非之。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為了把自己打扮成憲宗真正的繼承人,李忱真是無時不刻都在打壓穆宗父子四帝。

按照舊制度,已故皇帝在神主被祧前,人名地名都要避諱的,比如河南有瀍chan河,為了避諱武宗,就改名吉水,但李忱才即位就重新改回舊名瀍河,這小動作無不表明李忱在內心深處有多麼不願意承認武宗的正統性。

李忱還試圖把嫡兄穆宗父子四帝從太廟給扔出去,因此引發一場遷廟風波。

大中十年(856)十一月,吏部尚書李景讓上疏請求把穆宗敬文武四帝神主遷出太廟,李忱興沖沖地讓大臣朝議,結果沒有一個人贊成李景讓的建議。

開玩笑,怎麼支援你?

如果你說穆宗弒父是逆賊商臣,那你拿出證據啊!拿出穆宗母子是謀害憲宗主使的證據,宣佈穆宗四帝就是篡逆的偽朝,你自己就是清除元和逆黨、就像中宗從武氏手中恢復李唐一樣,對大唐有再造之功,不但把穆宗爺們釘在恥辱柱上,還可以給自己塗上撥亂反正的光環,他們的神主你踢著玩都行!

問題是你李13拿不出證據啊!哦,你沒證據,就這樣隨隨便便、無緣無故就想把穆宗爺兒四個從太廟強行遷祧出去,你是想皮吃吧?你就不考慮後人怎麼看待這段歷史?你李忱和你爹憲宗中間空缺的26年算什麼?亡國嗎?還是偽朝啊?

(朱思思歪頭斜眼笑)

可以說李忱在這件事上,簡直是沒有腦子的瞎搞,根本不考慮對朝局的衝擊力有多大,因此,在大臣們的抵制反對下,他試圖剝奪穆宗四帝合法性的計劃最終失敗。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不過,為了回報馬前卒李景讓,在大中八年三月出任吏部尚書後一直沒有升遷的李景讓,在十年(856)十一月提出遷廟事件後,十一年(857)正月就升遷為御史大夫,果然逢迎皇帝升職就是快!古人誠不我欺。

但到了大中十二年(858),咽不下那口氣的李忱,到底還是下詔罷免大臣朝拜穆宗光陵以及穆宗忌日的祭祀。

······

不管宣宗李忱怎麼掩飾,都改變不了他是婢妾所生的庶子身份,也改變不了嫡兄穆宗父子四帝統治天下26年的事實,儘管他不顧群臣反對,強行把嫡兄穆宗描繪成殺父弒君者,但他自己最終也背上弒殺嫡母的嫌疑。

他知道自己以叔繼侄,在繼統問題上不具備合法性,就只能透過禮法找補,努力去抹黑嫡兄穆宗父子四帝,堅持認為嫡兄是弒父兇手,哪怕沒有朝臣附和支援,因為嫡兄一支是逆賊,就能證明自己是奉天承命的正統天子,所以,李忱才如此費盡心機。

婢生子李忱:拒絕嫡母與父合葬,否定嫡兄侄子法統,只為奪取大宗

宣宗李忱和明世宗朱厚熜一樣,都是藩王小宗出身,為了宣示自己的合法性、正統性,只能透過剝奪哥哥侄子們的大宗統緒,來確立自己的地位,他們費盡心機、步步為營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踐踏原大宗讓自己成為新大宗。

其實,對帝王來說,出身卑微也好,非法上位也罷,對有能力的雄武之君來說,其實都不算個事,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文治武功,去透過為天下謀利、建功立業來證明自己是奉天承運嘛!只有那些無能又心理陰暗的君主,才只能透過禮法去貶低前任、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

就是這樣。

作者:李少卿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唐宣宗早期統治探微》、《唐宣宗與大中政治》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