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孩子進行道德評判

為什麼有的家長明明很愛孩子,卻很難讓孩子體會到父母之愛?尤其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甚至有的家長還要遭受到孩子的質疑和否認-你根本不愛我!其實,很有可能是父母和孩子在溝通中出了問題。父母的一些話傷害到了孩子,孩子在父母的表達中體會到了敵意,這份敵意大過了孩子體會到的愛意,所以他們覺得受到了傷害,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如何規避這一點呢?不對孩子進行道德評判是溝通中的第一要務。

道德評判的內涵

什麼是道德評判?這四個字看似深奧,但是其實意思很容易理解。舉個例子,你是否對孩子說過“你對人不禮貌”“你太自私了”“你太懶了”之類的批評、指責?這其實就是在對孩子進行道德評判。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比如“對人應該有禮貌”“做人不能太自私”“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價值觀放在自己身上沒有錯,但是在評判他人時,比如評判孩子時,直接說出自己的道德評判卻是有失公允的,因為孩子可能僅僅是“某一次忘記和人說謝謝”,他以前有過那麼多禮貌的時候,就因為一次不禮貌就要受到家長的負面的道德評判嗎?孩子可能體會不到這麼深刻,他們只會意識到自己內心有委屈、有不平。有的孩子也會接受批評、做出讓步,但內心通常是不心甘情願的,或遲或早,家長會發現孩子慢慢地變得難以溝通、對自己不再友好了。

區分現實與評判

知道了道德評判是怎麼回事之後,家長如何控制自己不對孩子進行道德評判呢?懂得區分“現實”和“評判”是關鍵。

小宇已經有三天不和媽媽說話了,這次去看醫生是他們這幾天來第一次“語言溝通”。

“我媽媽實在是沒法兒說,我做什麼都是錯的,我就不該生下來。”小宇一開口我們就感受到了他滿肚子的怨氣。

“發生了什麼?”醫生詢問道。

“天天早晨起來就開始數落我,煩都煩死了。那天,我剛起床,她就說“你看看你,被子不疊,髒衣服扔得到處都是,也不放進洗衣機,什麼都要我這個當媽的來做,你怎麼那麼懶,我就活該給你當牛做馬嗎?我 一聽不就來氣了嗎?我這剛起床,還沒來得及收拾呀!”小宇憤憤不平地說。

不對孩子進行道德評判

“那你和媽媽解釋了嗎?自己還沒來得及收拾才會如此。”醫生繼續問道。

“說了,她不信啊,她就說“我還不知道你,扔那兒仨小時也不會收拾,然後就開始說我脾氣大,不尊重她,會頂嘴了,學習也不好,她太操心了……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冷戰了,我說多錯多,就乾脆不說了吧。”

小宇一口氣把話說完了。

醫生對媽媽說:“在家屬團體教育裡面,我們提起過怎麼和孩子溝通對嗎?區分現實和評判是最重要的,你數落孩子的時候有沒有給孩子下道德評判呢?”

媽媽沉默一會兒說:“有,我說他懶。”

“很好。一個人是不是懶本來也是沒有標準定義的。怎樣算懶,怎樣算不懶呢?他在你的價值體系裡面可能是屬於懶的,但是在我的價值體系裡面可能還算不上。並且,我們主張的是客觀描述現實,不評判。如果再回到那個場景,你會怎麼和孩子溝通?”

媽媽低頭,思考了一下,說:“我想,我會說”我看到在書桌下有你的兩隻髒襪子,電視機旁邊有換下來秋衣秋褲,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現在你的房間讓我覺得有點亂,你願意把髒衣服拿到洗衣機裡面嗎?,”

“非常好。小宇,如果你聽到這句話你會怎麼做?”我們轉頭問孩子。

“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吧,然後把它們放進洗衣機。”小宇說。

“你看,一句話可以造成三天的冷戰,一句話也可以把問題和平地解決。”

不對孩子進行道德評判

溝通的第一要素是區分現實和評判,需要了解的是,家長不是不做評價,只是強調區分現實和評價的重要性。如果家長將現實和評論混為一談,孩子將傾向於聽到評價,有可能會引起逆反心理。還是上面的個案,比如,“髒衣服扔得到處都是,你怎麼那麼懶”就是把現實和評價混淆起來了,很容易讓孩子認為家長在批評他,產生逆反心理(“到處都是”“懶”是評價性字眼)。而“我看到在書桌下有你的兩隻髒襪子,電視機旁邊有換下來的秋衣秋褲,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現在你的房間讓我覺得有點亂”就把現實和評價區分了開來,讓人容易接受得多。

對大多數人來說,區分現實和評價不太容易,但如果家長不學著這麼做,孩子就有可能會產生逆反心理,而不願意做出友善的迴應。因此,區分現實和評價對良好的溝通而言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