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四校大對照:得之,我幸!不得,該呀

最近的魔都高中名額分配攪起一池春水,就連幼兒園的媽媽也加入到這一場焦慮中來。其實吧,大可不必,反正四校八大對普娃來說本身就是最高目標。

得之,我幸!

不得,該呀!

名校有名師,名師教牛娃。名校情結向來已久,今有四大名校被追捧,古代也有四大書院被頂禮膜拜。

歲月穿梭,時光苒在,唯一不變的那顆無法抑制的雞母心。

從古到今,讀書從來不是easy的事。

古今四校大對照:得之,我幸!不得,該呀

01

何為四大書院?

說教育,繞不開的是孔聖人。孔子以十條肉乾為代價,把貴族專享的詩、書、禮、樂這類學問,普及給民間,不問來學者出身貴賤,實行“有教無類”。

從孔子開始,中國古代教育開始了公民同招,官學和私學並行的狀態。而隋唐科舉制無疑給讀書人打開了新大門,發展到宋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每次一讀到這句話,總會腦補另外一句: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讀書亦然。)

大宋朝重文輕武,在這種情況下,私學終於迎來了風口,書院應運而生。之前我們寫過:北宋學霸天團:流水的男神,鐵打的官家,一時之間,讀書人風頭無倆。

宋代最有名的四大書院,莫過於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1998年4月29日,中國國家郵政局還為此發行過“中國古代四大書院”郵票四聯。

古今四校大對照:得之,我幸!不得,該呀

應天書院位於河南省商丘市,創辦於五代後晉時期,最開始只能算地方院校。到宋仁宗時期,隨著晏殊、范仲淹等大佬的加入,應天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後來,詔賜升格為南京國子監,冠絕四大書院。如今,商丘師範學院依然保留“應天書院研究中心”。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嶽麓山腳,創辦於五代時期,南宋時,著名理學家張栻到嶽麓書院擔任山長,嶽麓書院由此發展成為全國性重量級書院。之後,朱熹來訪,與張栻論學,你看,古代的百家講壇來了!現今,湖南大學就在嶽麓書院原址辦學。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南宋時,朱熹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從此,白鹿洞書院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嵩山南麓,書院始建於北魏,最初為佛教寺院。後成為儒學活動中心,宋仁宗時期,重修太室書院時賜名嵩陽書院。宋神宗時期,“二程”程顥、程頤在此講學,使得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如今,鄭州大學與嵩陽書院聯姻成立鄭州大學嵩陽書院,以延續文脈,弘揚國學。

古今四校大對照:得之,我幸!不得,該呀

02

招生邏輯:名師、名校、牛蛙,三者互相成就

在書院發展史上,名校的邏輯是如此相似,從來都是名師、名校、牛蛙,三者互相成就。

古代書院的“一把手”一般稱之為“山長”、“洞主”,書院實行“山長負責制”,山長相當於如今的大學校長。所以能當上山長的,都是當時的學術精英、名師。

應天書院有晏殊、范仲淹,嶽麓有張栻、朱熹,白鹿洞有朱熹,嵩陽有二程。從四大書院的發展我們能看到,四家書院之所以能夠從眾多同行中一躍而起,除了普通的基建,很重要的一點都是因為有了大佬做山長,吸引了學界的目光,好學生們自然聞風而動,都來報名。

名師有了,好學生自然會來,辦學質量自然就蹭蹭蹭的上升,書院自然而然的做大做強。天我以你為榮,明天你以我為傲。

嶽麓書院培養了曾國藩、左宗棠、楊昌濟等,哪一個不是一等一的傑出人物?應天書院培養了梅堯臣 、蘇舜欽、歐陽修、韓琦等大批名臣鴻儒;白鹿洞

書院培養的進士達102人,嵩陽書院培養出滕子京、張載等眾多人才,堪稱古代之“清華園”。

古今四校大對照:得之,我幸!不得,該呀

03

入學測試嚴格,招錄比

書院招生面向社會下層和民間士子開放,招生不設門檻,無戶籍限制,只要你想讀書,不分貧富,不論地域,均可入學。

當然了,以上只屬於報名基礎要求,牛校誰不想進,但招生規模在那裡。想進名校,考核是必須的。

名校“招生標準”都是很嚴的,比如白鹿洞書院,最火爆的時候,要求入學者必須是舉人。所謂“窮秀才,富舉人”,舉人在古代就是已經完成階級跨越的人。懂的媽媽應該都懂,不懂的媽媽可以複習下《范進中舉》和《孔乙己》。

另外,在招生的時候完全是老師說了算。比如白鹿洞就有規定,“自今凡奉公移來者,慎於所選,從遊之後,洞師驗與可拒者則拒之,上司不必撓其權。其四方有志之士,聽其肄業。”

就是說,就算你拿著某某某的推薦信來參加入學考試,如果主管老師(洞師)測試後覺得你不行,也能拒絕你入學,上司不能干涉。

不過呢,古代書院也有擇校生。那些透過入學測試,成績優異屬於“正課生”,其他的擇校生就叫“附課生”,或者“副課生”。

你看看,借讀從古至今都有。

因為書院本來就是私學,所以招生規模完全自定,那麼你想要招多少學生,怎麼招,招了之後怎麼安排,會有哪些影響……這些完全就是書院自己考量了,或者說由山長自己斟酌。

而四大書院這種頂尖存在,幾乎可以不cue任何外在偏門套路,完全就是坐在書院裡,看著天下英才,每年為了這二三十個名額擠破腦袋。

古今四校大對照:得之,我幸!不得,該呀

04

早起晚睡,堪比衡水

衡水中學的作息時間表一直是網上熱議焦點。時間安排精確到分鐘,學生幾乎沒有一絲閒暇,學習生活按部就班,流水線一樣的學習。

古今四校大對照:得之,我幸!不得,該呀

其實古代書院作息也不遑多讓。以作息時間來說,不分冬夏,每天早上五時頭鼓,五時半二鼓,六時三鼓上課。

放學的時間不固定,太陽落山就放學,隨季節而變。但不管什麼時候放學,晚飯後可定要自修。

現在的社交平臺上,到處都在說別熬夜掉頭髮,但是該熬的夜一個都沒落下。古代人也有倡導不熬夜的,明代謝肇淛就有“夜讀書不可過子時”的名言,子時就是晚上11點到次日凌晨1點,這充分說明了,當時讀書到凌晨是普遍現象。

古代人沒有周這個概念,按旬計天數,十天一旬,每月分上中下三旬。唐宋時期,書院每一旬只有一天假。並且,每一次旬假之前,書院都會安排一次旬考。

這就跟我們現在中學的周爽,胖爽,月爽差不多。

到了明朝,學生更慘了,三十天只有兩天假,叫做朔望日放假。朔,就是每個月初一;望,即每個月十五。

關鍵在於,不論是旬假,還是朔望日放假,假期都只有一天。古代沒有高鐵,交通環境不需細說,放一天假能幹啥,回家就別想了,最多就是曬曬被子。

至於在校日常學習安排,我們可以參考下朱熹的徒孫徐元傑制定的《延平(今福建南平)郡學及書院諸學榜》,相當於日常教學安排:

古今四校大對照:得之,我幸!不得,該呀

早上、早飯後、午後、晚上,什麼時候讀什麼書,什麼時候是討論課,背誦、複習,每日計劃,每旬安排……學生的作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古今四校大對照:得之,我幸!不得,該呀

05

背背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古代科舉考試需要熟背經典文獻,必背的儒家經典“十三經”,且要求全文背誦,原文和註釋加起來就有60多萬字,古文微言大義,這60多萬字,可不是現在白話文60多萬字能比的。

想想現在的娃,還不是一樣天天在背誦,語文要背、英語要背、數理化也要被。以前我們都反對死記硬背,其實那是眼瞎而不入其門,畢竟書上要求背誦時,都清楚明白地寫著“理解並加以背誦”,用古文來說就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好比娃從小背古詩,磨耳朵、背單詞,其實古人也是四五歲開始入蒙學,誦讀經典。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教育邏輯並沒有變化。學語文,不讀不背不理解,要想作好文章,憑你的語法學得再好,也如緣木求魚。讀書背了以後,一輩子不能忘記的,因為他天天背、常常背、反覆的背,中間很多道理慢慢產生,愈來愈深入愈懂了。

古今四校大對照:得之,我幸!不得,該呀

06

古人也有綜評

現代教育越來越重視健全人格的塑造,其實在古代書院,“德育”同樣先於“智育”。如果“缺德”,後果很嚴重,輕者重罰,重者開除。

學生在書院學習時的學業等級是動態的,實行“積分制”,有“升降級”。即使錄取時的優秀學生,即所謂“正課生”,如果曠課,平時考試成績不能保持在前列,也有可能被降為“附課生”。

學生在書院不認真學習,不約束言行,也會受到嚴厲的懲處。清代蘄州書院的學規中也明確要求:如果在山長課期生員超等曠課一次,扣錢六百文;特等曠課一次,扣錢四百文。犯錯就扣錢,就問你感不感動?你以為這就完事了?老司機都知道,罰款事小,扣分事大。

另外,書院內部考試,試卷憑“浮票”領取,並設編號。學生考試時出現作弊、抄襲等不誠信行為,都會受到懲罰。

當然了,如果你考試考得好,或者在平時表現得好,書院也有相當於現代獎學金的所謂“獎賞錢”、“花紅錢”。

古今四校大對照:得之,我幸!不得,該呀

對比古代書院和現代學校,我們發現:

讀書真是個好東西,希望你能有。頂層依靠知識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底層想要實現躍遷,也只有讀書是最靠譜的途徑。所以在當下這樣近乎知識免費的好時代,不讀書豈不是浪費人生。讀書不積極,思想有問題。

而讀書這件事也來不得半點虛假,比你優秀的在努力,你以為不如你的也在努力,所以你還有什麼理由這天嘰嘰歪歪,一說到學習就渾身不自在。

對於爹媽而言,教育其實也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情。當你面對娃手足無措時,很沒有必要到處學一些新花頭。在教娃這件事上,至少大部分時候,我們只要貫徹好老祖宗幾千年的套路,同時根據自家娃的特點做些微調,就完全可以了。你不懂的時候,就不要裝懂,抄抄作業就好。

最後,祝願所有的娃能夠吃得上苦中苦,做得了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