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是這樣嗎

2017年起,我被貼上了二胎媽媽、職場媽媽的標籤,也被迫成為超人媽媽,我甚至一度認為喪偶式育兒、假性單親媽媽也蠻適合我的。

晚上,我會一邊將二哥放在腿上哄睡,一邊給大哥講繪本故事,孩子睡了,要把孩子的小衣服洗了,也想刷手機熬一會兒自由,但是想想也粉刺,我手機上各類影片推送都是輔食製作、育兒理念,我似乎失去了自我,但是絲毫不覺得那樣有什麼問題,我享受兩個孩子躺在身邊的幸福和安全感。週末會一拖二穿梭於各種小樹林、小草坪、小河邊,因為工作忙碌我總想用週末的時間把這一週對孩子缺失的陪伴補償回來。現在回想起來,不知道爸爸去哪兒了,翻一翻手機相簿都是我們孃兒仨的自拍照。

2019年5月,我終於病倒了,面臨著手術放化療一系列窘境,不得不離開孩子去北京求醫,來來往往,這麼一折騰便是十個月,雖然身體抱恙,但是陪孩子的時間還是比以前更充裕一些,面對孩子似乎更從容更平和了。也是從我病倒了開始,感覺爸爸的影子加入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了,他會陪大哥寫作業,練琴,陪二哥搭積木,當然爸爸是個不喜外出的人,孩子們外出的機會就少多了。

我沒有系統地學習孩子的心理和育兒方法,但是影片推送我的幾乎不離這些主題,多多少少了解現在科學育兒的一些理念,言傳身教,充分溝通,教育而非打罵,當然我也贊同李玫瑾老師談到的孩子的有些毛病不能慣,該打就得打。大概我的性格天生懦弱,也可能我認為孩子犯的錯誤都不是原則性的,可以說服教育,還用不上棍棒相加。所以我的孩子還沒有捱過我的哪怕是一巴掌。但是爸爸是個嚴厲的爸爸,他會因為大哥拉琴持弓的姿勢不對生氣到口無遮攔的責罵,甚至會折斷琴弓,也會因為孩子嬉水衛生間地上狼狽不堪而把兄弟兩人扔到門外。結果就是孩子愈發地想靠近媽媽。即便是化療結束了身體不適,我還是需要哄睡兩個孩子。不過爸爸不再缺位了大概說來應該還是一件好事吧。

最近,因為在二哥看電視的事情上,爸爸直截了當要去關掉電視,而二哥情急用手邊的積木砸了爸爸,這就免不了一頓皮肉之苦。事後我和爸爸進行交談,爸爸很苦惱地摔給我五個字“慈母多敗兒”,我竟一時語塞。

而後,我自我反省,也查閱資料,並不是想爭對錯,是怕自己的大方向錯了。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覺得一千個孩子就有一千面表現,每個孩子所表達和表現的都不一樣,孩子是聰明有思想的個體,沒有哪個育兒經能完完全全適合誰家的孩子。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出自《增廣賢文》。意思是:在父親嚴肅的管教下更容易培養出孝順的孩子,慈母往往嬌寵溺愛,就只能養出敗家的兒子。我也將它理解為嚴厲的家教,和規矩形成人對家族權威的尊重,也就是孝順。母親的事事關心,讓孩子心理永遠沒有斷奶的時候,讓孩子沒有獨立成長的能力,事事依賴的情節,是無能的表現。

其實我更想說嚴父不等於棍棒式教育,慈母 不等於寵溺式教育。規則很重要,尺度很重要。

一、溫和而堅定

在理念上,我還是迴歸到我認同的溫和而堅定,這五個字看似簡單,做起來並不簡單,它涵蓋了我們在育兒上的很多方法。

比如什麼是溫和,溫和不是沒有原則地一味退讓;

比如什麼是原則,原則怎麼定誰來定;

比如原則被破壞了怎麼辦,這就又回到什麼是溫和而堅定的問題的上來了。

感覺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

二、引導而不高控

所謂慈母多敗兒,不是單純地控制和打罵,相反是放手,培養孩子離開父母搭建的溫室和保護傘。關於父母對孩子的愛對我觸動最深的是這一句“這世上所有愛都指向團聚,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指向分離。”

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孩子聽話,包括要穿什麼衣服,什麼時候刷牙什麼時候收拾玩具,寫作業必須要先什麼再寫什麼。這樣的父母為孩子做的最多也最累,不得不說是真的辛苦時間久了,也會心理不平衡,會站到道德的制高點去數落孩子,諸如爸爸媽媽為了你已經很努力了,你怎麼不能自己上進一些,殊不知正是她們事事要操心、事事想操控的做法毀掉了孩子最基本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只提要求,沒有迴應,孩子被控在牢籠裡,爸爸媽媽完全不理會他在想什麼,他的需求是什麼。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這是紀伯倫的詩。我們要做的,就是收起自己的焦慮,接受自己的平凡同時也接受孩子的平凡,把孩子的人生還給孩子。

最後,還是想到劉瑜在書中寫到的那句話: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願你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願你慢慢長大,我致愛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