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暑到,養好脾胃,防病防癌!三伏天養生,你需要這麼做!

小暑駕到

小暑,氣短,補補?

今日是小暑節氣。

小暑節氣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從小暑節氣開始,夏季進入了最後一個月,也是夏季裡暑熱最盛,最難捱的日子。著名的三伏天通常都是在小暑節氣之後不久開始的。

“暑”原是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但小暑之熱,除暑熱以外,與暑溼密不可分。有熱再有溼,人體如入蒸籠,體感更為悶熱,這才是最難捱的“暑”。

熱到氣短?

小暑,氣短,補補?

其實自夏至之後,就有不少人反映疲乏氣短,小暑前後,這一症狀更為顯著。尤其是本就心臟功能減退以及一些素體虛弱、有“苦夏”歷史的朋友,體會更甚。

難道夏天真的熱到讓人喘不過氣來了麼?其實也不是。這與暑溼的特性有關。

暑具有炎熱、升散、兼溼的特性:

炎熱,會使得人代謝加快,消耗增加。

升散,會導致氣津耗散過度。有些人入夏以後自覺口渴明顯,就是因為暑的升散作用,迫使人體汗出,而人體的氣,就隨著出汗的過程脫出了,導致了氣的虛損。

挾溼,如同人體從空氣中入水行走,阻力增加,消耗加大。

總而言之,暑給人體帶來的影響,一是消耗增加,二是阻力增加。這就導致了人體氣津虛損、內在空虛,出現胸悶氣短的感覺。

小暑,氣短,補補?

小暑,氣短,補補?

氣短,給人體的第一感覺就是:“我是不是虛了?”。

隨後想到的是:“虛了,我能不能補補?”

但不少人都只停留在想想的階段,而沒敢付諸行動。或者說,有不少人都覺得需要補,但並不知道如何去補,或者對“補”這件事有所誤解。

最常見的兩種想法:

一是覺得,都說冬天適合進補,夏天補了等於白補,那還能補麼?

二是覺得,夏天本來就挺上火,這時候再補,是不是就更上火了?

其實補這件事,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但若說“補氣”,一年四季當中,夏天還真是挺合適的。

補氣用參還是用芪

小暑,氣短,補補?

說起補氣,很多人先想到的是人參、黨參、黃芪。

也不知為何,門診遇到的患者多偏愛黃芪。但相對而言,夏季更適合的補氣藥還是參類。

在《中國藥典》中記載:

人參性味“甘、微苦,微溫”,功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

黨參性味“甘,平”,功能“健脾益肺,養血生津”。

黃芪性味“甘,溫”,功能“益氣補中”。

可以看出,人參、黨參除了補氣的作用以外,還具有生津的功能,比之單純補氣的黃芪來說,更適合應對“暑”導致的氣津虛損。

此外人參微溫、黨參性平,對暑熱的影響都不大;而黃芪性溫,相對而言對暑熱的影響大一些。

體質對補氣藥選擇的影響

小暑,氣短,補補?

補氣藥的選擇,也不但是季節氣候的影響,與我們個人的體質也是息息相關的。

對於單純的氣虛、脾虛、或是暑熱導致氣津兩傷的情況,表現為氣短、口乾、疲乏、睡眠不踏實、容易上火的人來說,選用參類補氣更合適。

如果是陽虛、寒溼較重的體質,自覺氣短、痰多、口乾不喜飲或口不幹、大便溏薄易洩的人來說,則可以酌情選用芪類。

若是平時思慮較多、工作費神、經常熬夜、高度近視、女性月經不調、產育過度、脾氣急躁的朋友,多有津血不足的情況,應注意避免單獨使用芪類藥物補氣。

氣津雙補有名方

小暑,氣短,補補?

前幾日門診時,建議一位患者服用生脈飲時,患者驚訝到:“啊?生脈飲,冬天我吃了好一陣呢,我一直以為那是冬天進補用的。”

其實恰恰相反,生脈一方,本就是為了溫熱、暑熱之邪所致的人體氣津兩傷,導致汗多、氣短懶言、咽乾口渴等症而準備的,可以稱得上是夏季暑熱的專補之藥。

夏季門診上經常會遇到一些患者傷暑後,出現疲勞乏力的感覺。此時用祛暑藥的同時,配合生脈飲補虛,方能達到儘快緩解症狀的目的。

生脈飲是誰?其實生脈一方出自《醫學啟源》。方由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一補一潤一斂,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古時以“長流水煎,不拘時服”,現如今可以代茶飲的方式時時啜飲。也有一些中成藥的衍生品可用。

但這裡還要提醒大家,雖然夏季自帶三分虛,但補要有度。用藥時還是應在正規專業的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頭條科學

@頭條號

@健康新視聽

@超級醫生

@頭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