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鄧國都城的初步看法

關於古鄧國都城的初步看法

昌邑博物館鄧公盉

鄧國是個古老的封國,相傳商朝武丁封其叔父曼與鄧地,建立曼姓鄧國。但後人對鄧國遷移乃至西周的鄧國都城莫衷一是,今天地圖大帝就略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請各位指正

首先,

地圖大帝要表達一個基本的觀點,總體上古鄧國從山東逐步遷移到漢水流域是探尋古鄧國的正確思路,這個從山東登州、河南周口鄧城到南陽盆地的鄧地就可看出這一基本的遷徙路線,以及孟州西南魏國鄧邑也有可能是鄧人的一支,後期特別是西周時期的鄧國都城已經位於南陽盆地,到底在哪,有鄧州和襄陽兩種說法,但一個基本的事實是這個時候的鄧國已經位於南陽盆地。

其次,

我們來探討最初的鄧國在哪,現在發現的最早期的鄧國文物為山東昌邑的鄧公盉,加上這一區域有古登州,而且商代主要是為了制約東夷部落,所以極大可能鄧國早期的封地在山東半島。黃帝時期的鄧伯溫部落曾跟隨黃帝與蚩尤戰與逐鹿之野,當時的地理環境,北方溫暖,適合生存,很多部落就處於這一地域,而且參加戰爭也比較便利,有傳說流傳,而南方像南陽盆地就是荒蠻之地。所以最早的鄧國極大可能位於山東半島。

再次,

鄧國有可能在商亡後,作為商的血緣方國被其他方國迫害追殺而南遷,如果過的比較安逸也不可能遷移的,而周口也有鄧城存在,這就連起來了,或者周口或者孟州的鄧人繼續南遷,一個地名有文化傳承在裡面,至少這一區域有這一族群存在,就像鄧州究竟是不是鄧國都城所在地一樣,至少這個地名反映了西周的古鄧國就在南陽盆地到漢水流域這一區域,應該不遠,至少沾點邊。

依次,

我們重點探討西周時期的鄧國都城究竟在哪,我們先根據古文獻來探討,再根據大的地理環境和方國關係來探討。根據古文獻記載,如《國語·鄭語》記史伯為(鄭)桓公論當時形勢時說:“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 具有明確方位的記載見於《左傳·莊公六年》:“楚文王伐申,過鄧……十六年(前678年),楚復伐鄧,滅之” 。即鄧國居楚、申兩國之間,時值鄧國滅亡前夕。對於西周早期的鄧國地望,《左傳·昭公九年》給予了明確的南土方位提示:“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鄧,吾南土也” 也就是說西周時期的鄧國已經遷移到了南陽盆地漢水流域。

西周鄧國都城究竟在南陽盆地哪地呢,

主要有今鄧州和今襄陽兩種說法。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來了,鄧州至今沒發現一件鄧國文物或者遺址,而襄陽雖然出土了一些鄧國乃至後來鄧縣縣公的銅器,但是鄧城遺址年代偏晚,也就春秋晚期,這與西周的鄧國相差太遠,按理說鄧州區位重要,似乎應該有個方國存在,這也是鄧州認為西周鄧國在鄧州,是楚國滅了鄧國後,改鄧國為穰邑,把鄧國貴族遷移到了襄陽鄧城附近的緣由所在,但是為何鄧州沒發現一件文物或者遺址呢,也許沒找到,但是經過幾千年特別是建國後的大規模建設應該會出土幾件,可一件也沒,這就說不過去,極大可能就是鄧國都城並不在今天是鄧州城區附近,而吾離陵也是五離冢漢墓(距離秦漢穰縣舊址五里)的諧音而已,本人測量過正好五里,這也反正其必然是個漢墓,春秋早期的吾離墓大可能是沒有墳頭的,也不應該是單獨存在的,或許鄧候墓像南陽鄂侯墓一樣深埋在裡城區較遠的地下。

關於古鄧國都城的初步看法

方國位置及伐申示意圖

最後,今天地圖大帝拋開考古學的角度,從地理環境和方國位置關係來探討推測一下西周鄧國的地旺都城所在地:

一個重要的歷史資訊就是,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攻打申國

(都城在南陽城區北)借道鄧國,後來又滅了鄧國的歷史事實,據記載楚文王繼位後公元前690年就把都城前移到了郢,今天考證在襄陽宜城市南鄭集鎮,後來又前移到了荊州紀南城,很可能在楚武王時期已經做出了遷都的打算,那麼楚文王到底從哪出兵呢,如果從淅川的丹陽出兵,那麼必然經過鄧州城,而如果從郢出兵則不用經過鄧州城,因為楚國發兵沿著漢江白河就打到了申國,而由於楚文王的母親是鄧國國君的姐姐,這個關係很近了,所以礙於情面,楚文王借道滅申後並沒有急於滅鄧,而是十年後,待到他母親及舅舅死後,

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才滅鄧

,可

以說十年後,楚國必然遷都郢了,也就是說十年後滅鄧,必然從郢發兵,這個時候鄧國都城仍舊擋住了楚國沿漢江白河北上爭霸中原的要道,可以說大可能鄧國都城位於漢江白河沿線,再結合楚伐申借道鄧,極有可能楚國從郢發兵攻申,

實際上楚國可以保留鄧國,就像楚國保留曾國一樣,可為什麼非要滅鄧呢,從當時大國爭霸的地理大局角度來看,鄧國都城必然正好處於楚國北上中原爭霸的要衝,要實現楚文王的爭霸諸侯,問鼎中原的雄心壯志,

鄧國擋我道了,所以非滅不可

。從這一點看當時的鄧國都城應該不在今鄧州城區,如果在這裡,似乎沒必要非滅鄧不可,楚國沿白河直達申,走南召三鴨道,方城大關口北出中原,鄧州城並不當道,雖然會涉及鄧國地盤但是無關緊要。

那只有一種可能,鄧國都城正好處於楚國北上中原的要衝,位於南陽到襄陽的白河一線附近,所以非滅不可。

而且從

鄧國聯姻應國

(平頂山)附近,楚國來看,

地圖大帝認為主要是為了從應國獲得物資保障(食鹽)

,應國產鹽,至今還是河南重要的鹽業基地,

而聯姻楚國則是為了得到安全保障

,從食鹽運輸來看,應該是南出方城後沿水路白河向南運輸,所以極大可能鄧國都城在白河到漢江沿線,特別是從新野北到襄陽襄州樊城一帶,而新野也是鄧氏的重要發源地,新野城北不遠有大鄧營,小鄧營等等,東漢時期的顯赫的鄧氏家族就源自這裡,而鄧氏先祖為何會選擇這裡,也值得思考,是否和鄧國故地有關呢,值得深入研究。

再就是楚國遷都來看,楚國最早期的都城在丹淅之地的丹陽是沒有問題的,而襄陽城附近樊城東津範圍是個環境非常適合生存的地方,有山有水有平原,而楚國都城沒有遷到這裡,而是前移到了宜城,大帝認為,很可能在襄陽城北樊城到襄州一帶存在一個當時比較強大的方國,而鄧國當時是侯,與周王室關係很是密切,開始比楚國地位還要高,而楚王則是楚國後來自封的,所以楚國才避開了這個地區,而選擇繼續向南遷移。

所以綜上所訴,鄧國是從山東逐步遷移到南陽盆地漢水流域的,西周時候的鄧國都城很有可能位於新野北白河湍河交叉口到襄陽的白河唐白河漢江沿線襄州樊城一帶,重點新野北兩河口和襄陽漢唐兩河口附近,大帝還是傾向於襄陽附近,這個區域山水平原齊全,水運石材木材物資供應比較便利, 需得考古學進一步提供實證,鄧州南部東部區域應屬於鄧國地盤。

以上為地圖大帝的推測,一家之言難免有所遺漏,不足之處請各位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