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地質學者,地球之進化史也」

(魯迅《中國地質史略》序言)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吳冠中,1997年油畫《魯迅的故鄉》|

*本文原標題:《“理工男”魯迅先生》

撰文|鵲華

製圖|大東

審校|齊煙

魯迅是誰?

語文課本上似乎有一個標準答案:

魯迅,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老師也會跟學生說起,文學並非魯迅一開始的夢想,他在日本留學期間開始“棄醫從文”。然而,魯迅先生的多識、多才、多藝遠不止如此。

他是文學家魯迅,又是設計師魯迅、美術家魯迅.....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魯迅為小說集《吶喊》設計的封面|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一張無需多說的圖|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1912年魯迅繪畫作品|

但是,他最早的科班,也不是醫學,而是地質,而且:貫穿他的一生,他都沒離開科學和科普事業。在人生的晚年,他甚至再三叮囑後世的文學騷年:

“你們不要放開科學,一味鑽在文學裡。”

實際上,“理工男”“科學家”,本就是魯迅人生中的真實一面。

<壹> “博物少年”魯迅

我們初識魯迅,幾乎是從他筆下的“百草園”開始的。相比其他燒腦的雜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通俗而趣味。

所謂百草園,是魯迅對少年求學私塾“三味書屋”後的一片後花園的稱呼。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水彩畫:魯迅的百草園|

圖源:七年級語文教科書

從11歲時遇到“百草園”到後來46歲時文章出爐,中間相隔三十五年:

“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文章開篇短短的300多字,提到了6種植物:

皂莢樹、桑、菜花、何首烏、木蓮、覆盆子;7種動物:蟬、黃蜂、叫天子

(雲雀)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博物學近年來大有復興之勢,有學者呼籲

:博物學應當優先傳播,因為它與“地方性知識”及百姓的“生活世界”關係更密切

(語出清華大學吳國盛教授)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油畫《百草園》,1979年|

作者:潘世勳

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的百草園描寫,具有濃厚的博物學意識。2017年,就有科普界人士將魯迅視為“博物學家”

(金濤《魯迅的博物學情懷》)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插圖|

百草園裡的自然環境和動植物世界,是中亞熱帶寧紹平原上的一個濃縮標本。魯迅腦海的中的地理知識,從百草園開始,慢慢延伸出越來越大的地理空間。

一篇短短的小文,是魯迅的鄉愁,也是屬於他的“鄉土地理”。

那個時候,少年魯迅就開始對上古地理著作《山海經》感興趣了。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阿長與<山海經>》素描插圖|

<貳> “地質青年”魯迅

我們都知道魯迅“棄醫從文”,但他從事醫學之前,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學習經歷。成為一名文學青年、醫學青年之前,魯迅最早的身份是“地質青年”——而且,他接受的是正兒八經的科班教育。這段經歷,讓魯迅接觸到了當時最先進的地理知識教育在內的多種領域:

“終於到N去進了K學堂了,在這學堂裡,我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N指的是,南京水洗學堂。K說的是礦路學堂。(魯迅《吶喊》自序)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連環畫《魯迅在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

1898年魯迅首次離開家鄉,考入了南京水師學堂,

一年後,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這些引入了西方教育方式的新式學堂,是清末洋務運動的成果。

魯迅費盡心思轉入的學校既然叫“礦路學堂”,顧名思義,它是一所培養地質、礦物、道路工程等新式人才的學堂。他當時接受的是剛剛起步的地學新式教育。

礦路學堂的學生,是中國首批正規系統學習地學的人,該學堂實際也就招生了一屆

(1898年10月至1902年1月,共24人)

三年時間裡,魯迅學了《礦學》、《地質學》、《測算學》、《測圖學》等課程

,考試成績優秀,畢業時獲得金質獎章。

也就是說,作為中國早期新式科學教育培養的首批次人才,魯迅是優秀畢業生。

他的畢業執照中這樣寫道:

“學生周樹人,現年廿一歲,身中面白無鬚,浙江省紹興府會稽人,今考得一等第三名。”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魯迅礦路學堂畢業執照|

期間,魯迅不僅學到了紮實的地學知識,還有深切的實踐經歷:

“到第三年我們下礦井去的時候,情況實在頗淒涼,抽水機當然還在轉動,礦洞裡積水卻有半尺深,上面也有點漏水下,幾個礦工便在這裡鬼一般工作著。”

此段文字出自魯迅散文《朝花夕拾》。

<叄> “地質學者”魯迅

不過,魯迅並沒有跟地學的說再見,反而有許多出色的建樹。多年以後

(1927年)

,他在廣州的演講中曾說:

“我首先學的是開礦,叫我講掘煤,也許比講文學要好一些”。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文章寫得好,挖礦還專業|

包括魯迅在內的一批晚清洋務人才,多數成了腐朽王朝的掘墓人。江浙人總是敢為天下先,魯迅與眾多浙江留日人士創辦了

宣傳先進思想的刊物《浙江潮》

。《浙江潮》其實就是一本近代百科全書式的雜誌,有點像今天的《博物》。魯迅最早的關於地質、地理的作品就發表於在這裡。

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論一志”——《中國地質略論》《中國礦產志》

。他1903年發表的《中國地質略論》,以筆名“索子”發表,聽起來還是有點萌萌噠。《中國礦產志》則是在前者基礎上形成的著作,與礦路學堂同學顧琅合著完成。

魯迅的這兩部作品,曾一度被認為是中國人寫的最早地質專業論文。

(此說法最早出自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他曾評價魯迅是“第一位撰寫講解中國地質文章的學者,《中國地質略論》和《中國礦產志》是中國地質工作史中開天闢地的第一章”。)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中國地質略論》中的《中國煤田全圖》|

作者:周樹人

隨著更多史料文獻發現,在此之前,還有更早的地質文章——儘管如此,魯迅對近現代中國地質科學所做的貢獻,依然光芒閃耀。

按照現代地質學的標準,《中國地質略論》這篇論文,算不上深入的學術文章,但絕對堪稱近代地質學的啟蒙之作。

這篇近萬字的文章,凝練而全面,分為緒言、外人之地質調查者、地質之分佈、地質上之發育、世界第一石炭

(石炭,即煤炭)

國五個部分,並介紹了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論述地球與宇宙的起源。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中國礦產志》,魯迅與礦路學堂同學顧琅合著|

據周建人先生回憶介紹,此書主要由魯迅完成。本書的另一作者顧琅後來一直做地礦工作,著有《中國十大礦廠調查記》等

《中國礦產志》是晚清時期首部用當時先進的科學知識介紹、分析中國礦產資源狀況的專著,展示了中國18個省份的礦產資源及地理分佈,且

附錄、翻譯了日本人調查的《中國礦產全圖》,並羅列《中國各省礦產一覽表》。

此書被晚清、民國初期的教育部門指定推薦為“國民必讀書”和“中學堂參考書”。

發表於1903年《中國地質略論》中,魯迅作為先驅,較早使用了地質、地層、地殼、猿人等今天地學領域常用、通用的中文詞彙;

幾乎最早使用了石墨、石灰、花崗、石炭(即煤炭)等岩石類術語;

大量使用太古代、古生代,侏羅紀、白堊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第四紀等中文地質年代名稱。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魯迅明確提出了“地質學”一詞,併為它下了一個簡約的定義:

“地質學者,地球之進化史也,凡岩石之成因,地殼之構造,皆所深究。”

《中國礦產志》中有一張《中國礦產全圖》,是是魯迅手繪完成的。

早在礦路學堂時期,魯迅就專修過繪圖學。當時的課本《地質淺說》刻譯本比較難得,魯迅學習時自己手寫了一部,並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心得。

當時手抄筆記中,他就精確、工整地重繪了書中的地質構造圖。在《中國地質略論》中,魯迅提出:帝國主義魚肉、瓜分中國資源的重要原因就是,國內沒有精確科學的地質地圖

(原文為“無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質圖”)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魯迅繪製的《中國礦產全圖》|

繪圖:周樹人

留日期間,魯迅在地圖書館接觸到日本農商省地質礦山調查局的秘本《中國礦產全圖》,發現後趕緊借閱出來進行描摹、複製:

“放大十二倍。付之寫真鋼版以供祖國。圖中並附世界各國構造圖二張,尤便於學者之參考。”

可見,這張圖不僅表達著魯迅對科學知識的渴求,也傾注了他對祖國地質事業的熱愛。

《中國地質略論》第四章“中生代之中國”一節,魯迅指出了地理環境對文明孕育的作用

“厥後南京與漢江之北,生分走北東之兩斷層,陷落而成中原,即為歷代梟雄逐鹿地,以造成我中國舊史之骨子者也。

”翻譯成白話是,地質陷落形成的中原,是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基礎。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魯迅科普文章《人與歷史》中的自繪插圖|

1907年發表的《人與歷史》科普了達爾文進化論

作家葉兆言曾在《陳年舊事》中這樣說:“真正老資格學過礦物的,是魯迅,還有後來的北京大學老校長馬寅初。”

將魯迅視為優秀的“地質工作者”,並非只是文學家,而且還有地學界的科學家。地質學家黃汲清評價魯迅:

魯迅是第一位撰寫講解中國地質文章的學者,《中國地質略論》和《中國礦產志》是中國地質工作史中開天闢地的第一章,是中國地質學史上的開拓性創舉。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1902年秋,留日浙江同鄉會攝於東京|

四排左起第十四人為魯迅,這是魯迅存世的第一張照片

圖源:黃喬木主編《魯迅影集》

地質學者殷維翰甚至這樣讚道:

“如果魯迅不改行,他一定能像他現在取得的文學成就一樣成為地質界泰斗。”

甚至,魯迅還是許多地質學奠基人的前輩。

從科班學習到著作問世,魯迅的地質生涯不過七八年時光,年輕的魯迅憑“一志一論”足以名垂地學發展史——儘管當時他稱不上科學家,但考慮到中國地質事業尚未起步,魯迅的這些地學啟蒙著述顯得尤其寶貴。

比魯迅入行更晚的幾位先生如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等沿著魯迅的足跡留洋,

他們最終沒改行,成為了這一領域的頂級學者,併成為中國地質科學的奠基人。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北洋政府時期地質研究所教員|

<肆 > “科普作家”魯迅

專業的地質成果之外,魯迅在有限的歲月裡,還拿出寶貴的時間用於科普事業。留日期間,他有了文學理想,並將文學與科學進行了跨界

,翻譯了《北極探險記》、《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科幻小說。光從名字可以看出來,它們是探險、科幻大片的題材。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電影《地心歷險記》畫面|

“地底旅行”,用今天的話術來說,就是“地心歷險記”嘛。

《北極探險記

》內容已經散佚,但透露出非常有趣的資訊——魯迅翻譯的中文版於1904年問世,在此之前的19世紀末,歐美人剛剛進行過第一次北極探險熱潮;

《月界旅行》

是法國科幻作家家凡爾納的名作,魯迅是從日文譯本翻譯成漢語的。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1647年月面圖|

繪圖:約翰·赫維留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登月|

攝影:尼爾·阿姆斯特朗

以文學為主業後的魯迅,心中依然並沒有放下自己留日期間那段熱衷自然科學的歲月。1934年,距離魯迅先生去世只有兩年。他給友人信中寫道:“我因為向學科學,所以喜歡科學小說,但年輕時自作聰明,不肯直譯,回想起來真是悔之已晚。”

在這裡,他對當年翻譯《北極探險記》表達了遺憾之情,覺得當時自己“自作聰明”,採用了文言文,後悔沒有直接翻譯為白話。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北極地區衛星合成畫面|

圖源:NASA

魯迅頗有遠見地指出科幻小說與科普工作的關係:“蓋臚陳科學,常人厭之,閱不終篇,輒欲睡去。強人所難,勢必然矣。惟假小說之能力。披優孟之衣冠,則雖析理譚玄,亦能侵淫腦筋。不生厭倦。”

翻成白話就是:專業的科學文章,群眾讀不進去,昏昏欲睡,這是強人所難。不過,科幻小說是科普的捷徑——它披著藝術外衣,包含科學知識,不燒腦,然後可以引發讀者主動對科學知識的探索。

1903年,魯迅在《月界旅行》的序言中發表了科普文章《說鉬》,刊於《浙江潮》上。鉬就是鐳,波蘭科學家居里夫人於1898年發現的著名元素。魯迅這篇科普文章發表,距居里夫人獲諾貝爾只隔了半年多,魯迅的科普文章,對科學界熱點跟蹤之快,反應之敏銳,令人歎為觀止。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魯迅生平活動地圖|

更讓人驚訝的是,魯迅當時已意識到當時的新媒體——電影的科普功能:

我不知道你們看不看電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麼‘獲美’‘得寶’之類,是看關於非洲和南北極之類的片子,因為我想自己將來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極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點見識了。(1936年4月15日魯迅給友人顏黎民的回信)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我討厭那些選美、尋寶之類的片子,喜歡看非洲、南北極探險,哪些地方我沒機會去,看這種紀錄片有利於長知識。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1936年2月11日,魯迅與內山完造(右)、山本實彥(中)|

1936年4月15日給朋友的書信中,魯迅這段叮囑至今仍不過時:

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重輕,後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胡塗,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放開科學,一味鑽在文學裡。

這一年的10月19日,偉大的學家,當然也是偉大的科普工作者、科幻文學翻譯先驅的魯迅先生,溘然長逝。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空中俯瞰魯迅故居|

—END—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