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培養孩子成才,沒有現成的“秘籍”

對於培養孩子成才,沒有現成的“秘籍”

對於培養孩子成才,沒有現成的“秘籍”

同事波哥的兒子今年以668分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大家都說這孩子從小就古靈精怪,不過最關鍵還是有一位做小學教師的媽媽,從小就得到很好的教育,長大了自然也差不了。所以,很多人就斷言,優秀的孩子大多出在教師之家。

我們確實看到很多老師的孩子都非常出色,畢竟父母是老師的話,他們就比普通父母更懂得言傳身教,有更多的方法和經驗,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自然也會耳濡目染。身邊確實不乏這樣的例子。

但事實上,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讓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學霸。像我一位親戚的兒子,雖然幼兒園時非常乖巧懂事,但是讀小學後成績越來越差,連一所普通高中都考不上,最終只能讀了個職中。親戚痛心地說,怎麼教都不聽,有什麼辦法呢!

而相反,咱們飯堂的張阿姨,自己文化雖然不高,但女兒考上了上海交大,兒子考上了華南理工大學。所以說,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好,父母的身份地位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那到底什麼是孩子成才的關鍵因素,是基因?是教育?還是環境?我倒是覺得,對於孩子的教育,兼聽未必就明,別人的經驗是可以參考,但不是拿來就用,還是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和品性,因材施教,動態跟蹤,適時調整,多多擔待。

對於培養孩子成才,沒有現成的“秘籍”

對於培養孩子成才,沒有現成的“秘籍”

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中國人向來講究安土重遷,但是為了讓“小孟”有良好的成長環境,孟母不惜三次搬家。這個故事之所以傳頌不衰,證明歷代國人大多認可環境對孩子教養的重要性。

所以,很多家長都會想盡辦法、絞盡腦汁讓孩子上好一點的學校。甚至有人不惜花重金,買下了寸土寸金、環境卻不怎樣的學區房,為的就是讓孩子在某所重點中學謀得一個學位。

而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能上省級的重點高中,早早就讓孩子離開自己身邊,獨自一人到省城“求學”。因為這樣中考就有機會報考那些令無數人嚮往的省級高中,認為這樣考“985”、“211”、“雙一流”就穩妥了。

然而,進到好的初中就讀,未必就能萬事大吉,還得孩子自己爭氣才行。很多孩子進到了好學校,最終也沒能考上示範性高中,更有甚者連普通高中都上不了,只能轉去讀私立學校。我的一個朋友,為了讓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能在更好的教育環境裡學習,從初中開始就讀貴族學校,結果花了數十萬,孩子只考了個三本院校。

因為好的中學也會有“等級”差別,往往會分高素班或尖子班和普通班三六九等,尖子班的孩子學習有多牛,自然不用說。但有些普通班,教學成績差得讓人大跌眼鏡,也是常事。所以拼完了爹還得孩子自己拼,結果很多孩子只是在名校作了“三年遊”,又被打回原形,回到了最初的起跑線。這樣的例子見得太多了。

在這裡並不是說外部環境不重要,但是解決孩子的內在問題,遠比比解決外部問題要重要得多。因為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往往跟個人的思想成熟、獨立思考、目標意識、主觀能動、學習能力、方法技巧等有莫大的關係。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增強目標責任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等,都有助於讓孩子養成自我管理能力,讓他們儘早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為考試而學習,替父母而讀書。

對於培養孩子成才,沒有現成的“秘籍”

對於培養孩子成才,沒有現成的“秘籍”

去年,同事勝哥的女兒考上了清華,讓很多人突然覺得,原來清華北大離自己這麼近,於是在一些家長心裡萌發了孩子也要讀清華北大的念頭。當然也給一些焦慮的家長帶來了無形的壓力。

於是有同事馬上調整了教養模式,用軍事管理的那一套,對付剛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因為孩子太調皮,這樣下去上清北肯定希望渺茫。於是孩子經常被打罵、罰站、不給吃飯……害得孩子每天都擔驚受怕,竟然說最高興的日子就是爸爸出差。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有所期待,要求嚴格一點,這都可以理解。但是也不能操之過急,用力過猛。任何事情都要有個過程,都要留有一定的餘地,尤其學習是循序漸進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

其實瞭解勝哥的人都知道,他每天晚上不是加班就是去喝酒,愛人也熱衷於運動,對於女兒的教育,並沒有大家所想象的那樣用心和費勁。後來有人從勝哥嘴裡套到一點“真傳”:其實孩子的教育問題,沒那麼麻煩的,小學階段你用心管好了,讓孩子養成了自律的習慣,做什麼都有計劃,懂得做好自我管理,往後就不用那麼費勁了。

當然也有人堅持認為,勝哥孩子那是天賦異稟,聰穎過人,不是我們普通人家孩子想去學就能學到的。想上清華北大,你沒有別人那麼好的基因,還是趁早死了這條心得了。

暢銷書《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作者丹尼爾·科伊爾在他的新書《像高手一樣行動》裡指出,在決定天賦的因素中,基因起的作用要遠低於我們的想象,而行動起的作用則遠超我們的想象。具體來說,就是天賦是高頻的練習和促進人類大腦發育的動機的結合。

當然,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僅市面上充斥著各類書籍,而身邊的親朋好友,也各有各的觀點,聽著都覺得很有道理。但是這些所謂的經驗和方法,大多是拿結果來倒推出來的“道理”,所謂的成功也存在著一定的機率,並不都能代表普遍性。

其實我想說的是,對於孩子的教育,沒有一套現成的辦法可供所有人拿來即用,你只能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別焦慮,彆著急,多投入一點耐心,不行,再投入多一點耐心就好了。你要秉持好一種觀念: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

《三字經》裡就說得很清楚了:“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孩子的教育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割裂的過程,而是父母、老師、孩子協同作戰、持續發力、共同奮鬥的結果,就像接力賽一樣,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