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邊界的父母,培養有邊界感的孩子

帶孩子到別人家裡做客,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個4歲孩子在拿東西之前會詢問能不能拿;

一個10歲孩子卻可能不詢問直接拿。

做有邊界的父母,培養有邊界感的孩子

是10歲的孩子不懂禮貌?這孩子真把別人家當自己家?為什麼4歲的孩子能表現得更得體呢?

這涉及到人際交往中的“邊界感”。剛初生的嬰兒沒有邊界感,他以為自己就是媽媽,媽媽就是自己。慢慢長大後,幼兒漸漸能感受到,媽媽是媽媽,我是我,媽媽的不是我的,我的不是媽媽的。但是有的人甚至到中年老年,也仍是沒有邊界感的“嬰兒”,或者叫“巨嬰”。

有邊界感的人,知進退,知距離,不冒犯別人,不作踐自己,能在人際交往中給人合適的距離感。沒邊界感的人,不斷試探別人的邊界,隨意窺探別人的隱私。可能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親戚,一張口就是一個月工資多少,找到男朋友了嗎,要不要再生一個孩子?

在邊界之內,一個人擁有自主權,包括抽象的擁有和具象的擁有,比如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理想信念,自己的財產物件等等。

就像兩個果農有兩片果園,一個種李,一個種桃,李農不能隨意到桃園摘下桃子,桃農也不能隨意到李園摘下李子,但是他們可以交流種果心得,可以以果招待對方,達到邊界舒適的狀態。

每個人都有拒絕別人進入自身邊界的權利,有的人敢於維護自己的邊界,有的人卻不能,而使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心理學上有一個“登門檻效應”,也稱“得寸進尺效應”,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深諳此效應的人很容易侵入一個沒有防備的人的邊界內。

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邊界感,讓孩子長成一個行事有分寸、人際交往順暢的人,避免孩子陷入沒有自信、缺乏主見、沒有自我的泥坑。要怎麼培養呢?

有邊界感的父母培養的孩子更有邊界感,本身沒有邊界感的父母也難培養出有邊界感的孩子。

當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時,首先要先讓自己有邊界,並在生活中改變以往毫無邊界的做法,讓孩子接受邊界的存在。

以學習為例,有部分家長代替孩子寫作業,這讓孩子以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是媽媽的事,是全家人的事,自己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失去了獲得知識、重新整理認知各方面的樂趣。有的孩子甚至嚴重誤會成,自己學習是天大的付出,是全家人欠自己的。試問這種孩子能長成有學習力、懂感恩的人嗎?

除了學習方面,家長在家務分配、家庭成員物品歸屬各方面可以與孩子深入溝通,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自己該做的事,作為家庭成員該為家裡付出什麼,別人的物品未經允許不能拿等道理。

邊界感還在情感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是控制型的、讓步型的、還是引導型的,會給孩子不同的影響。

長期被家長控制的孩子可能懦弱不敢表達,不懂得維護自己的邊界,任由別人侵犯,若到反抗時候必是魚死網破。

家長長期讓步的話,孩子也會產生盲目自信,自高自大,不懂尊重,隨意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

只有引導型的溝通能讓孩子在討論中形成自己的看法,知道每個人的想法可以不一樣,可以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捍衛,也可以接受別人的觀點。長期在引導型溝通的孩子情商高,自尊自愛自信。

邊界感沒有具體的範圍,因人因時而異,就像一個安全區守護著孩子成長。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邊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