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湖北信競出路和中國教育改革方向的思考

關於湖北信競出路和中國教育改革方向的思考

以上是2020年湖北省省選結果,由於同校人數不能超過省隊總名額三分之一的限制,可以說對於華師一附中和武漢外校的選手面臨的是很殘酷的競爭,甚至前十名中有兩人因為限制而無法進隊!部分實力很強的選手因為預知名額少而不願冒險,主動提前退役,否則這個競爭會更加殘酷。

省隊名額少,對於信競弱省帶來的是惡性迴圈,在取消了自主招生的情況下,只有很少的學生才會冒險選擇信競。導致湖北信競人數在2020年達到一個低潮。

關於湖北信競出路和中國教育改革方向的思考

上表是2020年湖北省參加NOIP的高中生人數分佈,合計只有113人。這又進一步影響湖北省2021年的省隊名額。

因為省隊名額的計算規則如下:

一、A類,基本名額,共約155名。

每省A類名額為5個,其中至少有1個女選手名額。

二、B類:激勵名額,約130名。

一個省的B類參賽名額由B1、B2、B3、B4四部分之和組成。計算方法為(設引數S為130,S為獲獎人數):

1。 B1根據NOIP2020參賽人數計算(約佔50%),設省參賽人數為P,可獲名額B1為:B1=S×50%×P/全國總人數;

2。 B2根據NOIP2020平均分採用梯度辦法計算(約佔25%),除省平均分低於全國平均分5分以上的(不含)省份外,其他省分別獲得1個B2名額。在此基礎上,省平均分比全國平均分每增加5分再獎勵1個名額。(譬如某省平均分高出全國平均分5分,B2=2)

3。 B3根據省一等獎分數線採用梯度辦法計算(約佔25%),除省一等分數線低於全國基準分(135分)5分以上的(不含)省份外,其他省分別獲得1個B3名額。在此基礎上,省分數線比全國基準分每增加5分再獎勵1個名額。(譬如某省分數線高出全國基準分5分,B3=2)

4。 B4為優秀賽區獎勵名額:江蘇獎勵B類名額1個。

5。 每個省獲得的B類總名額不超過NOIP2020參賽人數的4。5%。

最關鍵是這個第5條,按照這個計算,湖北省B類名額不能超過113*4。5%=5。085,即上限5人。

關於湖北信競出路和中國教育改革方向的思考

看上表,湖北省B類人數求和是8人,但由於前面第5條規則的限制,只能取上限5人,這樣省隊實際總名額是10人,浪費了3個名額。這樣省內信競強校就只能最多4個進隊,加女生一個名額的話。但若哪怕是再多一個省隊名額,比如11人,那麼理論上省內強校就可以4人進隊,再加一個女生,理論上可以達到5人進隊,這將對仍處於弱勢地位的湖北信競是有長遠作用的。

由於自主招生的取消,以及省隊名額限制,省內信競強校就可能出現殘酷的“同校殺”,導致一些強手望而卻步。由於不少高手提前退役,2021年的省隊選拔相對而言就沒有那麼激烈。特別是省內信競強校武漢外校竟然沒有出現1/3限制現象,因為其他人覺得沒有機會進入高二後就搞文化課去了。華師一附中也只出現三人1/3限制,明顯少於上一年。

關於湖北信競出路和中國教育改革方向的思考

這樣也直接導致湖北整體水平止步不前,國賽中表現不盡人意。有人可能會覺得,就這個表現就算有更多名額也是浪費,錯!若有更多名額,就不會有那麼多放棄,分析公開資料就知道有好幾個若堅持訓練是可能達到銀牌水平的,這樣形成充分競爭,省隊水平就會提高。

關於湖北信競出路和中國教育改革方向的思考

湖北的數競和物競是很厲害的,按照學生能力來說,湖北省完全可以成為信競強省,目前主要是普及度不高,學生沒有很強的動力去參與,因為資訊學不是高考科目,省隊名額又少,在沒有自主招生的情況下搞信競無異於賭博。

湖北省信競要想破局,首先就是提升普及度,而這必須讓參與者有動力,除了加大宣傳,另外還應該在升學中予以考慮,一些信競上的省份名校都會公開政策。一些有條件的初中可以每週上一次程式設計課,若能堅持下來,肯定會出現好的苗子。武漢外校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較強的水平,就是得益於從初中就開始訓練。

而眼前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提高NOIP的高中生報名人數,因為這直接決定著下一年省隊名額。只有增加省隊名額,才能讓信競選手有更大的動力。

關於湖北信競出路和中國教育改革方向的思考

這是CCF公佈的2021年各省NOIP參賽名額,而這個名額又會影響下一年,即2022年的省隊B類名額上限。所以當務之急是,確保2021年湖北省參加NOIP的高中生能達到197人,而去年實際參加的只有113人,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需要湖北省信競相關人士能夠通力合作一起努力。只有一年一年的把上限往上頂,才有可能趕上排名靠前的幾個省。這方面要向山東和安徽等省學習。更應該向信競最強的浙江省學習,資訊學作為高考選考科目,解決了動力問題,就不愁沒有天才湧現!

不過,從更高的層面,在其他幾科競賽增加了省隊總名額的情況下,CCF也應該考慮適當增加總名額。甚至可以考慮適當增加國賽金銀牌數量。

強基計劃的破格門檻是國賽銀牌及以上,但實際情況是,銀牌及以上的選手,連清北都不夠分,少量去了華東五校,其他985很難搶到手,可以說供不應求。從大學的角度,肯定是競賽生更受歡迎。個人建議教育部門應該理性客觀看待競賽,多聽聽高校的意見。高考畢竟是選拔性考試,規則公開透明才是真正的公平,招生中的一些問題更多的是法律問題,而非錄取方式的問題。目前教育中的內卷現象,本質上來自於高等教育資源的分佈不平衡,以及高質量資源的缺少,而人們隨著生活水平和認識的提高,對高質量教育資源的需求又越來越強,必然導致內卷。雙減和高考的形式改革都沒有觸及這個本質。所以大家會發現,這些年無論怎麼改革,都是越改孩子越累。

個人看法是,高考改革的趨勢應該是對高校招生自主權的逐漸放開和監督的法制化。更深層面,中國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於高校教育改革,涉及到高校教育資源的分配改革,以及教育進一步去行政化,以及高校與社會特別是企業的融合,以及人們就業觀念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