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文景兩朝,董仲舒為何在漢武帝時大放異彩?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漢武帝寫下了“賢良之首”四個大字,並下旨:“速召董仲舒覲見,朕要當面策問。”

宮廷內外,頓時議論紛紛,都想一睹董仲舒的風采。不久之後,漢武帝又在未央宮單獨召見了董仲舒……

新帝渴望一展宏圖

漢武帝16歲登基,面對先輩的豐厚遺產,他希望把政權集中在皇帝之手,幹一番大事業。

而新儒學正符合他的要求,於是在他登基後做的第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便是尊崇儒學。所以才有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政策的出臺,把儒學定為最高統治思想。

這是漢武帝為實現政治抱負所奠定的思想基礎,其實質是對政治指導思想作出新的選擇和確定。

歷經文景兩朝,董仲舒為何在漢武帝時大放異彩?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圖1 漢朝疆域圖

漢武帝深知,治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尊賢任能,使俊傑在位。

先賢墨子曾說:“尚賢者,政之本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之治厚;賢良之土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

因此,在漢武帝在掌國執政後的第二年建元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40年冬十月,他便下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詔曰:

朕承繼先帝極尊之位、至美之德,傳之無窮,而施之無限,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敢閒暇安樂,深思萬事之端緒,猶懼有缺點失誤,因此,廣泛招徠聘請四方豪俊,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修潔博習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

漢武帝還下制書,策問治國之道。

這時,一份論述“天人合一”“君權神予”“《春秋》大一統”的文章吸引了他,他反覆誦詠,不禁拍案叫絕。再看篇尾署名,竟然是廣川董仲舒。

漢代第一位思想學家——董仲舒

董仲舒是文景氣氛薰陶和培育出來的漢代第一位有系統思想體系的經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以及政論家。漢文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79年,他出生在一個家有大批藏書的大地主家庭。

歷經文景兩朝,董仲舒為何在漢武帝時大放異彩?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圖2 董仲舒

董仲舒從小就潛心發憤,論思《春秋》,造著傳記,以著《公羊春秋》著名,著有《春秋繁露》十七卷。

他的思想以《春秋》為基礎,糅進陰陽五行,來發揮闡揚先儒思想,開創並奠定了漢儒思想的基礎。在他30歲的時候,開始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

透過講學,董仲舒為漢王朝培養了一批人才,他的學生後來有的當了諸侯王國的國相,有的成了長吏。

由於董仲舒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他的聲譽也日益擴大,在漢景帝時當了博士,掌管經學講授。

董仲舒課講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而後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傳弟子甚至只是聽說過他的大名,根本就沒見過他的面。他一門心思教學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沒回家。他的行為舉止,都遵循禮節,很多讀書人都尊他為師。而漢武帝對董仲舒的博學早有耳聞,如今一看,果然是名不虛傳。

歷經文景兩朝,董仲舒為何在漢武帝時大放異彩?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圖3 古代講學

武帝每下一道制書,董仲舒就有一封措詞得當、說理透徹的對策,送給武帝看。這三道制書是:制日:“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任大而守重,……

漢武帝下的這三封對策,董仲舒有問必答,字字句句都切中武帝的心意。

於是,

漢武帝立刻寫下了“賢良之首”四個大字,並下旨:“速召董仲舒覲見,朕要當面策問。”宮廷內外,頓時議論紛紛,都想一睹董仲舒的風采。

漢武帝二召董仲舒

不久之後,漢武帝又在未央宮單獨召見了董仲舒。

漢武帝對他說:“朕即位以來,希望治理好國家,深感責任重大,晝夜不敢安心。深思萬機,猶恐有失。所以廣請四方豪傑與賢良有學之士,希望能聽到你的有關治國的宏論。朕當專誠聽取,向你請教。”

董仲舒說:“這是我主英明聖哲的體現,臣願竭盡全力,以報聖上恩德。”

漢武帝見董仲舒舉止合禮,言辭達理,心中非常滿意。漢武帝接著問:

“朕有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想煩先生解釋。從前三皇五帝的時候,天下太平。可到後來,幹道衰微,國家滅亡,這是否是天意如此?朕繼位後,很想取法上古,向堯舜看齊,使天下聖明,不知這樣做有沒有用?夏商周三代受天命而興起,它們的祥兆是什麼?天下的災異為什麼會起?人可壽天,天性有好壞,究竟是什麼道理?還有,朕現在希望淳樸的風尚在社會上暢行,法令能執行下去。刑罰減輕,奸佞改過。朕也期望百姓和樂,政治清明。如何修治整飭,從而達到雨露滋潤,百穀豐登,享受天的保佑和鬼神的陰庇,洋溢著德澤足以施及四海眾生,但不知怎麼樣才能實現?”

歷經文景兩朝,董仲舒為何在漢武帝時大放異彩?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圖4 董仲舒雕像

漢武帝一口氣提出這麼多問題,他看了看面前的董仲舒,接著又說:

“先生明曉先聖的業績,研究風俗習氣的變化和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先生研究高深學問的時間也很久了,請闡明你的看法。”

董仲舒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他見漢武帝年紀輕輕,便提出了這麼多非一般常人可提出的尖銳深刻的問題,深切地體會到漢武帝很了不起。他多年研讀講學,已形成一套自己完整的儒學治用思想和理論。

董仲舒用了天譴論回答了武帝“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的問題。

董仲舒提出,國家若要長治久安,必須要興起儒家的“禮樂教化”。他說:“國君是承繼上天意志在人間辦事的,故應當用德教,不能濫用刑罰,刑罰不能用來治世,就像年歲不能用黑夜造成一樣。”因此,他建議要以“教化”治理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