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率升高,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做父母太難

近年心理學知識逐步的普及,原生家庭一詞迅速的被廣泛接受,由此引發對原生家庭的探討。記得知乎上曾經有個爆火的帖子是問大家父母傷害你最深的事情是什麼,引起大家深深共鳴,跟帖迅速而且熱烈,都傷痛的說起起自己的童年往事。頭條上也充斥的各種批判性的帖子例如父母再這樣做小孩就毀了,不要讓孩子還在接受這種教育等。似乎都在告訴我們,成年如果有什麼問題和缺陷,那就是爸媽的錯,他們童年家庭教育沒做好。青少年自殺率節節攀升就是父母逼孩子內卷為了自己面子或者說話刻薄等等造成的。不禁想問一句,什麼才算合格無害的父母?

教育書籍裡面的父母都是包容有耐心的,他們深諳各種心理知識,掌握青少年心理特點。能夠四兩撥千斤,潤物細無聲,引領孩子走向健康快樂成功的道路。現實生活的父母,特別是中國的父母,一睜開眼面臨的可能是房貸,車貸。叫醒他們得不是理想,是生活的壓力。自己洗漱好,做好早飯叫孩子起床。小孩有起床氣不想起來,看看手錶已經要遲到了,想想這個月的考勤獎金可能又沒了。還能和風細雨嗎?上了一天班可能還會被各路領導批評,一邊接電話處理工作一邊馬不停蹄的往學校趕,去晚了影響老師下班,還要看老師臉色。家長是個卑微的群體。回家怕孩子餓著了,慌忙火急的做飯,孩子這個時候想跟你分享他在學校的各種趣事,你是否能夠蹲下來抱著她,滿懷驚喜的認真聆聽並且表示贊同?還是敷衍幾句,繼續把飯做好。吃完打掃後,開啟書包輔導作業,此時已經是連軸轉了十二個小時的父母,看到的作業本如果滿是錯題,他能不能有點不耐煩的權利?當他講了兩遍題目了,小孩還是沒能明白,他能不能有一些焦慮的自由?

我們總是關心青年年的身心健康,他們是花朵是祖國未來的希望,這都沒有錯。是否也能轉移一點點的注意力,關注一下下班在停車場坐車裡默默舔舐心理傷口,傍晚在陽臺上默默抽菸眺望遠方,午夜夢迴被身上重擔壓醒的中年人?給他們一點不開心的資格給他們一點暴躁的權利。大家都盡力想做好的父母,都希望傾盡所有給孩子最好的物質和精神,可能力有所不及。成年之後的你,能夠發現當年父母的不足或者無意之中帶來的傷害,請默默的在下一代身上更正過來。人類正是在不斷進化一代比一代更強。青少年自殺,比起父母的傷害是否日後社會的毒打更具摧毀力,我們是否可以讓他們學會堅強,擁有堅韌的性格,更好面對未來的人生?

寶媽圓緣源,80後,座標武漢,文員工作,育有一女。分享一些育兒經驗和心得,由於小孩性格愛好不同,不見得通用,歡迎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