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代文學史上,曾出現過一次比較激烈的學術流派紛爭。這次以古代知識分子為中心,而引發的不同學派爭奇鬥豔的局面,就是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百家爭鳴。

先秦諸子百家爭芳鬥豔的最終結果,不僅促進了我國古代思想中文化發展,而且也形成了舉世聞名的空前學術盛宴。

為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盛宴不斷升級,生活於先秦的諸子百家開始相互詰難。每一個學術流派和其代表人物,都想讓本門本派的學術思想成為正統。但是隨著時間發展和朝代更迭,儒家學派逐漸脫穎而出,併成為了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一個學派。

在儒家學派創立以及發展的歷史中,曾經有三位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的“聖人”。他們分別分是,開創了儒家學派的“大成至聖先師”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孔子;“亞聖公•樹宸”即“亞聖”孟子;以儒家思想集大者和捍衛儒家思想的鬥士荀子。

荀子作為先秦時代最後一位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他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儒家重禮義的思想。同時在百家爭鳴的先秦時代,他還以個人之力對反對儒家的其他學派,進行了有力的抨擊,並捍衛了儒家思想的最後尊嚴。

先秦最後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卿”

1.儒家學派的思想核心

筆者認為要想透徹瞭解荀子,以及他所倡導的“性惡論”,就應該先從儒家學派入手。只有這樣才能夠追根溯源的,徹底瞭解荀子這位儒家學說傳承者的思想內涵。

雖然荀子曾經誓死捍衛儒家學派的學術地位,但是他的很多觀點和思想,其實又與儒家學說頗有悖逆。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這個學派起源於春秋末期,主要以孔子的思想和學說為依據,比如儒家學派所尊崇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和道德體系,就是由孔子率先提出並由孔子及其門人,傳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學術流派。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實際上儒家學派的核心就是以“仁”為中心,崇尚“禮樂”、“仁義”,並且倡導“忠恕”和“中庸”之道。在政治上儒家的主要體現就“仁政”與“德治”。同時這個學派的創立者孔聖人,還大力提倡重視倫理道德教育。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

而這個“官”字不僅具有,上層統治階級的意思,而且還與道德和倫理問題息息相關。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儒家思想,不難發現其實兜兜轉轉,最後又回到了“禮樂”和“仁義”範疇。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2.荀子的儒家思想,“繼承、發展與發對”三者合一

(1)繼承

荀子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體系核心其實就是儒家思想。荀子雖然身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並且作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但是他的很多儒學觀點和思想,與孔子和孟子的儒學主張卻又很大出入。

他作為先秦時期儒家學派最後一位代表人物,由於已經具備了初級的唯物主義思想,所以他在看待萬事萬物的時候,都會先從客觀角度去考慮問題。他雖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但是卻並未盲目的吹捧儒家學說。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2)發展

他在繼承了前期儒家學說,以及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賢思想的基礎上,又不斷吸收了其他各家學說的長處,在經過綜合以及改造之後,最終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思想體系,者其實就是發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最初雛形。

筆者認為正是因為荀子的這種辯證思想觀念,以及他在繼承和發展儒家學說之時,所形成的一種具有個人特色的思想和文化理念,他才被譽為“中國第一個唯物主義思想家”。這其實也是我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延伸與發展。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3)反對

荀子雖然對儒家思想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是在面對人性問題上卻提出了,具有個人特色的“性惡論”,而這種思想與孔子的“人性論”,以及孟子的“性善論”截然相反。這種公然反對儒家“孔孟二聖”的做法,讓荀子在當時社會中飽受爭議。

孔子所闡述的“人性論”,其實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的一種思想觀點。他認為人的本性普遍切近,只不過是個人習養不同,才造成了千差萬別的區別。

《論語·陽貨》中曾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觀點。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而儒家“亞聖”孟子的“性善論”則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這種關於人性的論點,其實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延伸。而荀子在面對人性問題時則主張“性惡論”。

荀子認為所謂“人性善惡”,其本質在一開始並無所謂善惡,即“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但是一旦受到外力的影響之後,“人性”就會出現轉變,即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

同時他還認為凡是與“善”有關係的人或事,其實都是人自身努力的產物和結果。這種觀點在當時社會絕對是一種,具有開創性的思想觀念,並且也是其唯物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在荀子的思想中價值源於文化,而文化是由人類創造的,如果繼續延伸他的思想,就是“人與自然即天、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這其實也是荀子在儒家學說的基礎上,而不斷吸收其他各家所長之後,所形成的一種具有樸素主義的,唯物主義思想精神。

筆者認為荀子的“性惡論”思想,雖然從表面上來看與孔子,和孟子的人性思想背道而馳。但如果大家能夠偏僻入理的去分析,就會發現他只是在更大程度上,強調和發揮了人在社會中的作用。這與老子的“人定勝天”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荀子的“性惡論”,在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中,是最為客觀以及最具研究價值的人性論斷。這種獨樹一幟的思想和觀點,不僅在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後世的影響和意義也不容小覷。

荀子是先秦時代最後一位儒家代表人物,他將孔子以來的儒家思想集大成(雖然很多已經與孔子主張不同),成為先秦儒家的殿軍人物。

他最大的貢獻,是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裡,對反對儒家的各派學說發起有力的抨擊,捍衛了儒家的思想。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最為老師”的荀卿,三為祭酒的蘭陵令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思想家,君子的思想和觀點雖然有一定階級侷限性,但是縱觀諸子百家的學說以及思想之後,又不得不佩服荀子的客觀與辯證思想。

在戰國末期能夠提出“性惡論”,並且以“唯物主義”作為其思想的基礎,這本身其實就是一種進步。

據《史記孟荀列傳》記載:“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

這段史料記載大意為,荀子作為齊襄王時年齡最大的老師,同時也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長者,曾三次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祭酒”是當時人對學宮之長的統稱,而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老師”二字,其實就是從荀子最先開始並流傳後世。“

老師”在當時其實本意,是指年紀大、學問高的人。隨著後期不斷演變逐漸發展成為了,今天大家所理解的“老師”。

當然後來因其在齊國的名望太高而遭人陷害,君子不得不離開齊國而就楚國。當時的楚國春申君特別欣賞荀子,於是授其蘭陵令一職。但是在春申君死後,荀子不得不辭任蘭陵令。在這之後荀子主要以教學和著書為生。

作為戰國末期的大思想家,荀子這位先秦最後一位,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幾乎都在宣揚儒家學說、遊歷和教學中度過。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和秦相李斯都曾是他的學生。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常以孔子繼承人自居,但又獨樹一幟的思想大家

筆者認為雖然荀子的某些思想與觀念,確實與儒家學派有一定出入。但是作為先秦時期最後一位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他不僅唯獨推崇孔子思想,並認為孔子思想最為適合治國。同時也對其他各家學說都有所批評。

尤其是其他各家學說抨擊儒家學派時,荀子為了維護儒家學派的正統地位,大有“舌戰群儒”的學者風範。但是他本人並不“護短”,因為在他的思想中除了有儒家學說之外,其實還有一種超出於當時思想範疇的唯物主義學說。

為何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荀卿,會大張旗鼓的提出“性惡論”?

就是在這種唯物主義思想的指導之下,他才能夠更加辯證的去看待儒家學說,以及其他各家學派學說的長與短。筆者認為君子的這種辯證思想,其實大有“取各家之長補己之短”的風格。

荀子在戰國末期經常以孔子繼承人自居,但是他又從客觀角度上,不斷批判、吸收和總結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並最終形成了“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以及“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

結 語

筆者認為荀子不僅是繼承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能夠從唯物主義辯證角度,去客觀的看待儒家學說,並有所取捨的繼承和發展儒家思想。從這一點上來看荀子的“性惡論”,其實並非是反對儒家學說。

而是從更加客觀與真實的角度,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發展和延伸。這種論點和觀念其實也是,儒家思想中尚未被開發出來的思念精髓。還有一點大家也應該瞭解,荀子的“性惡論”雖然從表面上來看,與孟子的“性善論”背道而馳。

但如果大家能夠冷靜下來仔細的去思考,就會發現人性的善與惡,以及是否擁有所謂的“天賦”,其實與當時的思想侷限性有很大關係。

“孔孟之道”之所以一味的強調“天賦”和“性善”,其實就是因為沒有看到,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本身的真正影響。

而荀子提出的“性惡論”,就是在“性善論”的基礎之上,加上了生活環境、教育理念,以及所受到的思想的影響,對一個人後天發展的影響。其實荀子也並未徹底否認“人之初,性本善”,只不過認為這種“性善”應該符合客觀的實際影響。

【參考文獻】

楊英法《荀子“性惡論”與孟子“性善論”比較研究》

李曉英《荀子性惡論的多維解讀》

韓東育《荀子“性惡論”的政體改良指向》

李明順《論荀子“性惡論”的歷史地位和現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