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本 文 約 3100 字

閱 讀 需 要

8

min

學會延時滿足是對抗手機的一件強大武器。

前段時間,教育部連續發文,要求中小學嚴禁手機進課堂。這一做法引發了人們的積極響應,大家紛紛表示支援該措施。

原因明擺著,手機對青少年的危害太大了:視力下降,記憶力衰退,注意力分散,學習成績下降,人際關係緊張,暴力傾向嚴重······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一直與學生的手機作鬥爭的老師、家長們早就疲憊不堪。此次,教育部對學生的手機痛下殺手,我們也應該趁機大幹一場,幫孩子遠離手機控制,迴歸到努力學習的正道上來。

當然,雖然目的正確,但我們也要講方式方法,畢竟,“方法不對,努力白費”嘛。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讓人快速上癮,手機是怎麼做到的?

兵聖孫武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戰勝手機,首先要了解手機,尤其是瞭解手機是怎樣讓人快速上癮的。

阿龍,某市重點中學高一學生,他曾經是個名副其實的好孩子,成績優異,是很多同學眼中的學霸級人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他考上初中,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的獎品——一部智慧手機。

阿龍回憶說:“(那時候)好多同學在課堂上就敢用手機打遊戲、發簡訊、聽音樂、看小說,對老師的講課內容一所無知。不敢在課堂上玩手機的,就把所有的課餘時間和休息時間都專注在手機上,甚至吃飯都是手不離機。他們晚上很晚才睡,上課時哪還有精神,成績不一落千丈才怪。”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之所以對這些情況瞭解得那麼清楚,是因為上了初中的阿龍很快成了這些“手機控”中的一員。對於手機是怎麼讓人快速上癮的,阿龍也很願意現身說法。

“枯燥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需要放鬆,而手機可以看動畫片、追劇、聽歌、看書、刷微博,真可謂‘一機在手,快樂全有’。全方位滿足你,還避免了被家長嘮叨,這就是手機的一大魅力。”阿龍的話確實反映了真實情況。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手機遊戲是怎樣讓人上癮的?對於這個問題,阿龍說:“當你玩得好時,手機遊戲會毫不吝惜地誇讚玩家;當你失敗時,手機遊戲絕不會對你冷嘲熱諷,反而會鼓勵玩家,爭取下次成功。遊戲會給你一個角色,這樣你就有了控制感;遊戲讓你不斷地通關和升級,這樣你就可以獲得成就感;當你打過了最後的關卡,遊戲會給你莫大的榮譽感。它讓你感到一種立即就有的滿足感,這一切都讓你感覺那麼爽!”

是的,誠如阿龍所說,

手機讓人快速上癮的秘訣就是那種“立即就有的滿足感”,我們通常稱之為“即時滿足”。

即時滿足慾望是人的本能。人是動物,生而就有滿足自己慾望的本能。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有正向反饋和負面反饋兩種模式。

我吃了一個蘋果,很好吃,下次我還要吃,這是正向反饋;我被門檻絆了一下,下次我要躲開它,這是負面反饋。

大腦得到的滿足感都源於正向反饋。

而手機恰恰能給我們很多正向反饋,於是它就給能帶給我們很多滿足感,並且這種滿足感還是馬上就能給你的,如此一來,你不迷上手機才怪。

手機的這種魔力,連成年人也抵擋不了,更何況是自控力不那麼好的青少年呢!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值得反思的“糖果效應”

談到滿足感,我們很容易聯想到一個心理學名詞——糖果效應。所謂“糖果效應”,也叫“延遲滿足效應”,來自一個著名的實驗:

心理學家米歇爾對一群4歲的孩子說:“桌上放兩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鐘,等我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麼長時間,就只能得到眼前這一塊。”對4歲的孩子來說,這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到兩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分鐘;而要想馬上吃到嘴裡,又只能吃到一塊糖。結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願意等20分鐘,大多數孩子選擇現在就吃一塊糖。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12年後,米歇爾重新對那群孩子進行了研究,他發現,當初熬過20分鐘的孩子,都表現出較強的自制能力,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很強;而當初選擇吃馬上就吃糖的那些孩子,則表現得猶豫不定,害怕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發現,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到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米歇爾由此得出結論:

一個人的智商能否起作用,關鍵在於他的延遲滿足能力,即他能否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糖果效應”。

“糖果效應”自誕生以來,受到了很多爭議。但是,就幫孩子遠離手機危害這一點來看,它至少能給我們兩點重要啟示:

第一,經過引導,“延時滿足”是可以實現的。

人們是可以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的。關鍵是我們要讓孩子看見那個長遠的、更大的利益。

現實中,很多孩子沒有理想,沒有志向,信奉及時行樂的思想,滿腦子全都是眼前利益,沒有對未來的長期規劃,也沒有品嚐過真正的成功滋味,精神空虛無聊,這就給了手機可乘之機。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第二,大多數人都喜歡“即時滿足”。

而大多數人都喜歡的,一定是符合人性的。我們要想讓孩子遠離手機,就不能總是做違反人性的事。

在手機制造的虛擬世界之外,我們可以設法讓孩子們得到更多的即時滿足,這樣,我們就能以“手機之道”還治“手機之身”,用手機最擅長的辦法,來解決手機的問題了。

“糖果效應”給我們的兩點啟示,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幫孩子遠離手機的方法。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要有菩薩心腸,還要有霹靂手段

《西遊記》的觀音菩薩,慈眉善目,普度眾生。每當孫悟空遇到了解決不了的妖怪,求助於觀音的時候,她都能力挽狂瀾。很明顯,觀音菩薩能洞悉妖怪的弱點,也有降魔大法,既有菩薩心腸,也有霹靂手段。

我們要幫孩子們遠離手機,雖是“菩薩心腸”,但是也要有“霹靂手段”——要講究方式方法。

● 遇見未來的自己 ●

糖果效應告訴我們,學會延時滿足是對抗手機的一件強大武器。但是,“談理想”的確有些空泛,直接來讓沉迷於手機的孩子們樹立遠大志向,似乎不太現實。

我們不妨換個方式,讓孩子從“遇到未來的自己”開始

:引導孩子想象一下未來的自己已經獲得了延時滿足的獎勵,享受著自律帶來的好處,然後讓他們捫心自問,自己是否願意為了更好的未來而放棄手機?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 設計“回憶殺” ●

假設孩子身處未來,引導孩子透過回憶審視自己現在的問題。

阿龍的父母就經常用這個辦法,他們經常會問一些“高考結束後的那年七月,你會怎麼看現在的自己?““你會怎麼對你將來的孩子講述你的初中生活?”諸如此類問題。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開始,阿龍覺得這些問題很可笑,不過,真回答起來,卻引發了阿龍的深思,以致於最後阿龍每次拿起手機想玩,卻會有一種負罪感。

因為阿龍逐漸認識到:學習,鍛鍊,與夥伴交流,多陪伴父母,這樣度過的生命,將來回憶起來不會後悔。

在父母的幫助下,如今的阿龍早已從“手機控”回到了“學霸”的軌道。

● 用鼓勵代替指責 ●

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總是一味地指責批評,動不動就沒收、發火,肯定效果不好。在這點上,我們應該向手機學習。手機從不指責,卻讓人在它的鼓勵中迷戀上了自己。

每當孩子拿起書,我們都要不吝誇獎,並且立即誇獎;每當孩子有了進步,我們都要立即鼓勵。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賞識教育未必就對,但肯定比批評、指責、漠視要好很多。

要想讓孩子遠離手機,就要比手機還要更懂得使用鼓勵。

● 找到替代品 ●

糖果效應告訴我們,追求即時滿足是人追求快樂的本能。孩子們喜歡玩手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們追求快樂的本能。

既然我們不能改變人們的本能,我們應該找一些東西用以替代玩手機這種快樂。

比如戶外活動,父母與孩子一起放下手機去探索大自然的美好;比如親子游戲,在獲得快樂的同時加強彼此的親密關係······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 變著花樣獎勵 ●

糖果效應還從反面告訴我們,與其延時滿足,不如馬上獎勵。

小時候,一朵小紅花就可以讓一個孩子激動好幾天。手機遊戲更是用各種虛擬的裝備、武器、面板把孩子們弄得五迷三道。

如果父母也可以看到孩子進步就馬上獎勵,還變著花樣獎勵,勢必能幫孩子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這些獎勵可以是各種物質獎勵,比如各種大餐或小禮物,也可以是精神獎勵,比如文字鼓勵、影像激勵,來自親戚、同學、老師的期待等等。

教育部嚴禁手機進課堂 ! 運用“糖果效應”,幫孩子遠離手機

一旦搞懂了手機讓孩子上癮的秘密,並且能靈活運用“糖果效應”對我們的啟發,你一定會有更多好方法,幫孩子遠離手機戕害,讓孩子從手機的控制中擺脫出來!

-END-

作者| 金卯刀

責編 | 墨語

實習編輯 | 哥舒

版權宣告

本文系“讀者·新語文”獨家稿件,版權及解釋權歸“讀者·新語文”所有。

本授權只針對“讀者·新語文”原創文字內容。涉及非原創內容、圖片、音影片等第三方合法權利的授權,請自行聯絡相關權利方單獨授權。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