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小技巧——掌握解釋文言文實詞的方法

1、 字形分析,看形推義。

即根據字形判斷詞的意義。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詞語,也可以根據造字法中的象形、會意和形聲,均可推斷詞的基本意義。

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鄉。(《歸園田居》)

“羈”字看其字形,為馬被轡頭罩住,可理解為束縛之意。類似從“罒”的字均有“網羅、束縛”的意思。有“羅(網)、罟(網)、罩、罹”等。

2、語境分析,因文定義

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我們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

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再”與“一”、“三”相對使用,可見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3、構詞分析,聯想遷移

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考課內”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因此考生拿到考題時要運用聯想,聯想到已學過的課文、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和成語。

(1)

聯絡成對的反義詞、同義詞。

幾個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的關係,這種特殊的互文對舉現象在古漢語中非常普遍。反義詞並用如“進退”、“高下”、“富貧”、“窮達”。同義詞並用如“宮室”、“輔相”、“臣虜”、“貨賂”。

①屬託行,貨賂至,並曾賦斂。(《晏子治東阿》)

②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陳情表》)

例中由“貨”推知“賂”指財物。“無”與“鮮”相對,故可理解為“無”、“少”

(2)

聯絡成語

即從成語和習慣用語中考察古詞古義。由於不少成語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詞多義現象,因此解題時聯想自己熟悉的成語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實詞題的方法之一。

①女也不爽,士貳其行。(《氓》)

②危乎高哉!(《蜀道難》)

③亡去不義。(《鴻門宴》)

例中,“爽”義為“差錯”,成語有“屢試不爽”,詞語有“爽約”。“危”為“正”義,成語有“正襟危坐”。“亡”有“逃跑”義,“北”有“失敗”義,成語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詞語有“逃亡”“敗北”等。

(3)

聯想課文。

遇到需要解釋的詞語,聯想初高中的課文中的有關詞語,幫助我們判斷。

如: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 遇:優待。

《鴻門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為“對待”之義,根據上下文語境,不難發現此處“遇”應該解作“對待”,而不是“優待”。

4、推斷句法,理其結構

古漢語有其特殊的句法結構,任何一個實詞與其前後的詞構成特定的語法關係,因此考生也可從句法結構入手分析。

①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出師表》)

②願陛下矜憫愚誠。(李密《陳情表》)

③其一犬坐於前。(《狼》)

“愚”:例①中作主語,我;例②中作定語,我的。例①是否可看成作狀語呢?不行。因為它前面不能再補出主語。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詞特點(作主語、定語),詞性應為表謙敬的名詞。例③,按現代漢語的理解,可以為“其中的一條狗坐在前面”,但聯絡前後文,何來“一條狗”。其實,這裡句子的主語是“其一”,即“其中的一隻狼”,謂語的中心詞是“坐”,“犬”是用來修飾謂語的,而非主語。正確的譯文是“其中的一隻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的前面”。

又如“為之”這一結構中的“為”,是介詞,還是動詞?

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而為之泣。(《觸龍說趙太后》)

②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鄭伯克段於鄢》)

例①“為之”後是動詞“泣”,“為”為介詞。例②“為之”後是名詞“所”,“為”為動詞。因此,其區分格式應為:“為之”+動詞→為:介詞;“為之”+名詞→為:動詞。

5、常規不通,通假代入

通假是古漢語中特有的現象。有時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無法理解時,不妨從通假角度考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以另一個可能與之相通的字代入試解,往往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6、熟悉傳統,掌握常識

文言實詞的推斷還要求考生必須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近幾年試卷中時有涉及,高考已考過“乞骸骨”(告老還鄉)、“下車”(官員剛到任)、“春秋”(年齡)、“結髮”(男子成年)等。

如:晁錯為內史,貴幸用事。

“用事”,題目解為“憑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識之故。古文中“用事”專指“掌權”,教材中學過的《觸龍說趙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