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聖人周遊列國推行儒家文化治國理念,為什麼會失敗呢?

春秋時期禮壞樂崩,孔子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周遊列國遊說諸侯。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 ,孔氏,名仲尼 。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理想:“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他三歲喪父,年輕的時很卑賤,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沒有官場經驗。但是他對做官從政有準備,有想法,有策略,懂政治會做官。他想做官,目的是為了推行他的思想主張。

孔聖人周遊列國推行儒家文化治國理念,為什麼會失敗呢?

孔子的思想核心概念是什麼呢?

仁愛、克己復禮

簡單的說,就是以仁愛治天下,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

孔子一個教書匠,他懂政治和治理國家嗎?

當然懂,《論語》中記載: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慄,吾得而食諸?”

註釋:齊景公向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國君要守君道,父親要守父道,兒子要守子道。齊景公說太對了,假如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孔子的施政綱領:首先正名分,就是分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角色和義務責任。然後各司其職,這樣天下不就太平了嗎?不就可以恢復禮樂制度了嗎?

孔聖人周遊列國推行儒家文化治國理念,為什麼會失敗呢?

孔子為什麼周遊列國

孔子因和魯國國君的政見不同,於是,帶領他的學生顏回、子貢、子路、子夏等人開始周遊列國另謀出路。歷經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55歲從魯國出發,68歲回到魯國。

孔子64歲,在衛國做了4年官。與當權者意見不統一,四年後氣哼哼地離開了衛國。

那麼孔子為什麼四處碰壁?沒有人願意實施他的主張呢?也許要問反對派?

在他35歲時,齊景公本來打算聘請他。可齊國宰相晏嬰反對。晏嬰對齊景公說:“儒者不可重用,禮樂不可復興”

意思是:儒者(指孔子)誇誇其談之輩,沒有真本事。孔子是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的,可是西周之所以能實行禮樂制度,是因為有聖賢。現在聖賢都沒有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早死了,周王室已經不行了。禮樂的缺失已經很長時間了,何況孔子搞的那套東西非常繁瑣複雜,一個人一輩子可能都學不完,學不會。怎麼可能再恢復呢?齊景公聽後就不用孔子了。

楚莊王想用孔子,宰相梓熙反對。

孔子困在陳蔡之間時,楚莊王派人把他救了出來,打算給他700裡封地,梓熙反對

梓熙說“大王,請你想一想,咱們做外交官人有比得上子貢的嗎?做宰相的人有比得上顏回的嗎?帶兵打仗,做將軍的有比的過子路的嗎?做地方官的人有比得過宰魚的嗎?大王,再想一想,西周封建的時候,周武王給我們楚國的爵位是什麼爵位?子爵,按照周禮的規定,子爵的封地是50裡。現在孔子要恢復的就是那個封建制度,如果他的政治主張實現了,咱們楚國還能方圓數千裡嗎?”

“楚莊王一想是是啊,我要是實行孔子的主張,我不就成了那50裡的子爵了嗎?我現在是王啊。”

梓熙說“我們的人才比不上孔子的學生,而當年周文王100封地,就得到天下。現在大王要封給孔子700裡,大王想想是我們楚國的福氣嗎?

楚莊馬上就明白了,那怎麼行啊?孔子變成周武王,豈不是我變成殷紂王了。

由此可見,晏嬰和紫熙反對孔子不是個人恩怨,而是政見不同。而墨家、道家、法家以及當時的統治者都反對恢復禮樂制度。如果以禮樂制度為標準,可分為兩大陣營,儒家和非儒。

什麼是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是周公發明的,在取得勝利後對周王朝進行政治和文化建設,設定的制度。它包括封建制、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是區分貴族身份地位,衣食住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尊卑有別,長幼有序。

雖然孔子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生前不得志。可孔子尊重理性,否定迷信。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他偉大的思想影響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