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資深教師詮釋:“雙減”之下,父母該何去何從?

昨天,參加了女兒班裡的家長會。她的班主任是今年調動過來的,兩個孩子的媽媽,有21年的教學經驗,去過三所小學,教過多年畢業班。

將近一個小時的家長會,讓我受益匪淺。

她說:

“雙減”之下,自律者出眾,懶散者出局!

如果孩子不夠自律,怎麼辦?如何培養孩子自律?父母可以做什麼?

“雙減”中心思想是什麼?減的是什麼?對我們有哪些影響?

在“雙減”情況下,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跟得上學校的節奏?

下面,我根據老師的分享以及我自身的體會,分享四點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何為“雙減”?

“雙減”已經喊了好久,我能感受到的最大動靜就是規範培訓行業,至於其他方面,之前不太瞭解感受不太明顯。

昨天,老師給“雙減”做了簡單明瞭的科普。

21年資深教師詮釋:“雙減”之下,父母該何去何從?

老師家長會上分享的PPT

它包括三個具體措施:

管控作業(包括作業完成方式和作業總量);

提升課後服務水平;

規範校外培訓行為。

這三個具體措施,我之所以感受不明顯,是因為我孩子所在的公立小學,在“雙減”之前就已經開始調整前兩項了。

去年開始,學校就已經提供了免費的課後服務,延時放學到17:30。我兒子從去年(五年級)開始,所有的學校作業都可以在17:30之前完成。

至於我女兒,寫作業慢,自我要求高,從一年級開始到現在四年級,幾乎每晚都要寫到八點以後。這是個體情況,不做比較。

“雙減”政策的底層邏輯

要把學科教育迴歸學校的主陣地,減輕家庭負擔(經濟上的負擔和精神上的壓力)。“雙減”政策將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迴歸各自的角色。

“雙減”是減輕孩子的學業負擔,減輕家長的普遍焦慮,但不是減掉家長的養育責任。

雙減,不是讓父母徹底放手。家長可以不批改孩子的作業,也不給孩子額外增加學業負擔,但是家長還要繼續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與品質。

比如:自律、抗挫折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思維習慣、生活習慣、解決問題的方法等。

21年資深教師詮釋:“雙減”之下,父母該何去何從?

那麼,

“雙減”之下,作為父母的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掉隊,或者越來越優秀呢?

可以從這四點入手。

(1)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自律者出眾,懶散者出局。

習慣被人推著往前走的孩子,如果推力持續有,孩子可以一直進步。無論是因為被動還是主動,至少都在前進。

可是,一旦推力撤銷,那些有內驅力的孩子依然會持續前進,可是習慣了挨鞭子才往前走的孩子,一旦沒有小鞭子,便開始懈怠。

因為對他們來說,多玩的每一分鐘,都是賺到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內驅力的培養,讓孩子主動去學習,養成自律的習慣。

自律,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

比如:早起。

一個不愛早起的孩子,當我們開始要求他每天早起15分鐘讀古詩/英語的時候,孩子可能會非常牴觸。可是一旦持續一個月之後,孩子便會形成習慣。

他會發現早起15分鐘讀書,不但可以鞏固知識,而且還能促進食慾。一勞多得的成就感,他一旦品嚐到了,這個習慣他便願意主動堅持下去。

所以,對於父母來說,讓孩子早起、以及鼓勵孩子堅持早起,直至形成習慣,是我們的責任。

【說明】

這只是個例子,並不是要求每個孩子都早起早讀。其他習慣的養成,也是同理。比如:閱讀的習慣、舉一反三的習慣、預習複習的習慣等。

不同的孩子適合不同的學習方式。

比如我女兒,每天晚上寫作業用時很長,早上我會讓她睡到六點半,沒有早讀時間。因為我覺得她的成績已經很不錯了,充分的休息對她來說更重要。

關於如何培養自律,我寫過一些具體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越早實現自律的孩子,越容易開掛!培養自律,可從這五點入手 》

《想培養出優秀娃,就來看看奧運冠軍陳夢的“自律”方法吧 》

21年資深教師詮釋:“雙減”之下,父母該何去何從?

(2)重視溝通:陪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

老師說:“教育的本質是陪伴。沒有陪伴,就讀不懂孩子的內心,更不用提引領孩子健康成長。陪伴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瞭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多和孩子溝通。”

孩子在學習桌旁學習,你在他身旁刷手機。

孩子早起晨讀,你在他身旁刷手機。

好像你陪著他,就是為了監督他是否在認真做事一樣。這樣的陪伴,只會給孩子造成壓力,也會讓孩子越來越牴觸。

我們不需要24小時陪著孩子,我們要努力做到陪伴孩子的時候是“高質量”的。

我雖然沒有朝九晚五地上班,但我也有自己的事情和安排。和孩子聊天最合適的時間便是接她放學的時候,還有早餐和晚餐時間。

放學步行回家20分鐘左右,一路上女兒會對我說很多話,有趣事,有開心的,也有苦惱的。

回到家以後,女兒需要寫作業,而我需要做飯。

這個時候如果我還要繼續陪伴孩子,便無法保證他們的晚飯時間和質量。所以,我對她說:“你認真寫作業,我用心做飯,我們都做好自己的事情。到了晚飯時間,我們還可以繼續聊天。”

晚飯時間是沒有電子螢幕的,誰也不能看手機,包括我老公。

除非:

有緊急工作(事情)

急需

手機上處理。

一家人一起看

某個節目,正在興頭上不想停下來,可能會在晚餐時間邊吃邊看。

21年資深教師詮釋:“雙減”之下,父母該何去何從?

其實,

很多話說得容易,做起來難。

我曾對孩子們說過:“如果我拿起手機看個沒完,忽視了你們的話,請你們提醒我一下。”

於是,

孩子們知道提出”媽媽只顧著看手機,不理他們”這件事是可以被允許的

這樣的提醒,是在幫助媽媽專注在陪伴上面,會讓“媽媽”這個角色做得更好。

而不是孩子不敢說,或者說了媽媽聽不進去甚至生氣不耐煩,依然泡在手機裡無法自拔。

結果,媽媽看手機的時候,孩子在一旁獨自傷心。之後,媽媽看著孩子的睡顏,再獨自後悔。

不要這樣,真的。

當我們做不好的時候,就如實告訴孩子,請求孩子的幫助。當孩子幫助我們的時候,我們要耐心接受。如此,孩子會接納不完美的我們,我們也會在和孩子這樣互幫互助的過程中,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21年資深教師詮釋:“雙減”之下,父母該何去何從?

(3)培養社會情感:建立規矩、懂得分寸、學會合作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

給孩子建立規矩的最好年齡段是3~6歲。

這個時期,孩子能聽懂很多話,有獨立行動的能力和約束自己的能力。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父母很信賴,也有敬畏之心,建立規矩相對容易。

比如:飯桌規矩、學習/生活習慣、交通安全、愛護環境等。

如果錯過了,在這個時期依然給孩子無限的溺愛,那麼後期等意識到孩子出了問題再想立規矩,恐怕孩子會直接無視甚至反抗。

我們都是普通人,不同的時期需要適應不同的環境。

所以,懂得分寸、尊重規矩、學會合作、有集體榮譽感,是我們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孩子亦然。

家長要在這個方面給孩子做健康正向的引導,讓孩子更好地融入班集體。

有相處不錯的朋友,有共同的話題。

只有這樣,才能與學習相輔相成。

不然,

孩子在學校融入不進去,處理不好同學關係,怎麼能安心學習?

21年資深教師詮釋:“雙減”之下,父母該何去何從?

(4)父母要做好家校合作,教育孩子保持“敬畏之心”

雖然社會上有個別老師很糟糕,但是我相信大多數的老師是很好的。

比如我的兩個孩子,一個四年級一個六年級,每個孩子都換過幾任老師。在這些授課老師中,除了一個不買她家特產就不加微信的老師之外,其他老師都很好溝通。

即便是賣特產的那個老師,雖然一直沒有同意加我微信,但是我從孩子表述來看,沒感覺到她對我的孩子區別對待。

所以,我相信大多數老師是真心對孩子好,真心想培養他們成才,希望他們考出好成績。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作為家長,就要本著配合老師的態度,齊心協力幫助孩子變得越來越好。而不是牴觸老師,當著孩子面說老師的壞話,讓孩子從心底不認可老師。那麼老師在課上講的內容、課下立的規矩,孩子就不願意遵守了。

如此一來,到底是成就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家校合作,是非常好的理念。

老師希望孩子考高分、提高綜合能力,家長也是如此希望的。

既然目標一致,便應該成為隊友,而不是對手。

21年資深教師詮釋:“雙減”之下,父母該何去何從?

前段時間,兒子的班主任主動聯絡我,問我淏仔放學回家以後都做什麼?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學習任務?因為她覺得淏仔是個學有餘力的孩子,如果再努力一些,成績會進步的。

我非常感謝她如此為孩子著想,也非常支援她的這個提議。

淏仔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剛剛學習育兒理論,從“嚴厲”的一端直接走到了另一端,對他“尊重”過頭了,導致他出現了新的問題,比如牴觸所有額外的作業。

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我沒有刻意/強迫給他佈置家庭作業,即使他有大把的閒餘時間。

沒有付出便沒有收穫,淏仔的成績實在差強人意。老師看到了這一點,並主動提出了改善措施,足以見得她是真心為了孩子好。

我對老師坦誠地說:“淏仔之前被我放手放得太過了,後來想抓習慣抓質量,卻很難抓起來。這次有您的要求,真是讓我輕鬆了不少。太感謝您了,我一定做好配合!”

老師直接佈置分層作業,淏仔做起來沒有任何怨言,而且最近越做越有成就感了,今天還主動讓我再給他買一些新的輔導資料。

老師不是完人,也有她的缺點和不足。

這一點,和我們一樣。我們也需要正視自己的不完美之處。同時,我們要懂得包容,多看老師的長處,若有不同想法可用合適的方式提出來,用心地認可和配合老師,……如此,老師才能感受到我們對教育這件事的重視,越發對孩子用心。

這本該是個良性迴圈,千萬不要做成惡性迴圈。

否則,最受苦的就是孩子。

你覺得呢?

——END——

作者:皓月長歌,家庭教育講師。走進育兒,是因家有兩隻神獸,希望透過學習助力成長。所寫文字或有侷限性,請建設性參考。關注我@皓月長歌正面管教,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