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孩子不用努力也能考得好,真的有天生聰明的孩子嗎?

大家好!我是孤雁,今天與大家分享由肖興榮等編寫的《兒童學習力:問題、規律與應對》一書中,家長應如何用正確的的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方面的內容。

經常有聽到某某人聰明,不怎麼用功讀書就能考出好成績,於是很多家長都陷入一個誤區,以為真的有不用努力、天生聰明的孩子。甚至有的為了表示孩子天生聰明,不願意讓別人看見孩子用功的狀態。事實上有沒有天生聰明的人呢,看看心理學家是怎麼說的。

聰明的孩子不用努力也能考得好,真的有天生聰明的孩子嗎?

心理學家認為,知識在每個人大腦中的展示和儲存的形式是不同的,這種呈現方式稱之為知識表徵。知識表徵相當於我上一篇文章中說的陳述性知識的表現形式。每個人的思維、想象也是根據其大腦中的知識表徵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

用猜棋子位置的實驗來說明。隨意擺一盤棋局,讓棋手們看一眼,無論高手、初級、新手不同級別的棋手,記住棋子位置的數量幾乎沒有區別。但如果棋局曾經是某人研究過的,高手能記住66%左右棋子的位置,普通新手只能記住18%。

這樣的差異是因為高手曾經花了很多時間來研究過別人的棋局,他的大腦中對這種棋局進行過反覆的練習揣摩,有了很深刻的記憶,並不是他天生聰明的原因。

由此可得出,要想讓孩子學習更高效,沒有捷徑,只有刻意反覆練習才能提高思維邏輯能力。只有多多儲備陳述性知識,多多運用策略性知識,相互促進豐富,反覆練習,新舊知識融會貫通,找到關聯的技巧,才是學習的最佳方法。

聰明的孩子不用努力也能考得好,真的有天生聰明的孩子嗎?

回到文章開頭說的有的孩子不用功就能考出好成績的現象。即使外人可能看上去真有這樣的孩子,可能在小學階段,有的孩子臨時抱佛腳用功一下也能考出好成績,但到了初高中,這種臨時突擊就很難會繼續長久地維持。既然聰明是要靠多練習,那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怎樣去練習呢?

不同年齡段的知識表徵特點是不同的,所以練習的策略也不同。

學齡前的兒童是以形象編碼為表徵的(實物、圖片等),這個階段讓孩子多接觸各種實物形象的東西,利用實物教會孩子數字及簡單的加減。如1個蘋果再加1個蘋果等於2個蘋果,這樣類似的遊戲,加深幼兒對數字的理解。

小學階段孩子的思維有明顯的符號性和邏輯性,但還是以幼兒的形象思維為主,太抽象的理解不了。這時,家長和老師要藉助具體形象的東西作輔助,幫助孩子理解加減分數等抽象概念。比如,讓孩子分蛋糕,3人之家就分3分,然後每人1份,告訴孩子每人都是分到了1/3的蛋糕,3個1/3合在一起就是整個蛋糕,就是1整個蛋糕。

聰明的孩子不用努力也能考得好,真的有天生聰明的孩子嗎?

到了初、高中,孩子的抽象思維迅速發展,但形象思維還是有一定的作用,不能跳過一些例子、圖片、生活現象,否則一些太抽象的道理,也是不容易吃透的。這個階段要多練習把形象思維轉化成抽象思維,要引導孩子善於總結規律,掌握一類的東西,而不是做一道道習題。比如,一根棍子能撬起一個重物,這是槓桿原理,這個棍子可以是滑輪、扳手、剪刀、蹺蹺板等等其他東西,都歸類於槓桿原理,類似的問題都可以用槓桿原理來解決。

聰明的孩子不用努力也能考得好,真的有天生聰明的孩子嗎?

明白了孩子思維發展的不同特點,就要遵循規律來,孩子才容易掌握新知識,才有學習的興趣。如果小學階段跳過形象思維,直接給孩子講奧數、推理,孩子理解不了,靠死記硬背,就會覺得學習很痛苦,造成厭學,就太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