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壞叔叔的「恐嚇式教育」,別讓它別毀了孩子

「不寫作業、不吃飯?壞叔叔就把你抓走!」

「不要整天到晚只想著買玩具,家裡那麼多還要買!再給我知道,壞叔叔馬上到你家,把你的玩具統統拿走,聽到沒有!」

「晚上要早點睡覺,不準熬夜,如果你還不聽話、不乖,壞叔叔準備開車來你家!」

最近,一位身穿黑色T恤,佩戴一條粗金鍊子,瞪著眼睛凶神惡煞的光頭男子,將自己嚇唬小孩的小影片上傳到網路,突然火了。

他自稱“壞叔叔”,孩子愛買玩具、不吃飯、不睡覺、沒禮貌、不寫作業等讓家長覺得難以管教的問題,統統都成為了“壞叔叔”抓走小孩的理由。

更有一部分家長透過付費的形式,請“壞叔叔”拍攝相關的影片,來幫忙管教自己的孩子。“壞叔叔”的影片效果可謂立竿見影,當父母把影片播放給孩子看,許多孩子被嚇的只好乖乖“聽話”。這方法省力又高效,家長很滿意。

這樣的「恐嚇教育」真的可以管教好孩子嗎?它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又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呢?

色厲內荏的「恐嚇式教育」,實際

是一種語言暴力和精神傷害

警惕壞叔叔的「恐嚇式教育」,別讓它別毀了孩子

在一組網路的動圖裡,我看到一個孩子觀看壞叔叔影片時面部表情的變化:眉毛朝上;眼睛睜得大大的,直盯著播放影片的手機;緊張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孩子的臉上寫滿了大大的恐懼。

別說年幼的孩子,就連作為父母的我,看了影片也瑟瑟發抖,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理侵犯。

如果仔細分析壞叔叔的語言模式,不外乎是“如果你不好好睡覺/吃飯/寫作業,那麼壞叔叔就來家裡抓人/沒收玩具/教訓你。。。。。”他替孩子做決定,希望孩子唯命是從。

這種語言模式的背後,是一種狡猾並且高強度的「心理控制」,它侵入並操縱孩子的語言表達、個性和對父母的依戀。

「還不趕緊去睡覺!」(強制要求)

「壞叔叔會去你家!」(侵犯隱私)

「壞叔叔會把你的玩具統統收走!」(愛的收回、懲罰)

「壞叔叔會抓不聽話的小孩!就像揪樹葉那麼容易!」(武力侵犯)

同時,這種透過消極負面的語言,用粗暴的、羞辱性的、威脅性「管教」孩子的方式,也是一種語言暴力。言語傷害包括了對孩子長期的吼叫、責罵、貶低、威脅、侮辱等行為。

警惕壞叔叔的「恐嚇式教育」,別讓它別毀了孩子

圖片來源網路

在1939年,美國愛荷華大學的語言學博士溫德爾·約翰遜(Wendell Johnson)曾經做過一個荷蘭孤兒的「惡魔實驗」(Monster Study,1939)。溫德爾·約翰遜挑選了22名5~15歲的孤兒,其有10名本身就患有口吃的孩子,其餘12名並未患有口吃。口吃的孩子被均分成兩組,其中5名標記為語言能力正常組,另外5名被標記為嚴重口吃組。而那12名正常的孩子,也被分為兩組,一組6名被告知有口吃的毛病,另一組6名被告知語言能力正常。

在為期5個月的實驗中,口吃組的孩子(包括6名正常兒童)接受了消極言語的打擊操作。只要孩子說話不流利,研究人員就對他說:“你說話發音很有問題,而且還有口吃的症狀。如果不會好好說話,就乾脆閉嘴!”

而另一組正常組的孩子(包括5名口吃兒童),則接受的是積極語言暗示。研究人員對孩子們說“你說話挺好的,而且以後說話會越來越好。不需要在意別人怎麼說你,他們不知道這只是人發展的一個階段而已。”

讓人震驚的實驗結果是:接受「

積極語言引導

」的孩子裡,5名口吃者的狀況雖然沒有明顯改善,但是性格顯得更開朗和自信;而接受「

消極語言引導

」的6名正常兒童中的5名,以及5名口吃兒童中的3名,口語能力嚴重退化,連原本的正常兒童也出現了說話磕磕絆絆的現象。接受消極言語的孩子受到了嚴重的心理影響,其言語問題持續一生。

從「惡魔實驗」裡我們不難看出,如果透過消極負面的語言,用粗暴的、羞辱性的、威脅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實際上就是一種軟性的暴力,會對孩子一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體罰更多傷害的是兒童的身體,其痛苦可能是短暫的,但是語言暴力的帶來的精神傷害卻是長久的,並且它更具隱蔽性,因為無法量化而更容易被人忽視。

「恐嚇式教育」的危害,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警惕壞叔叔的「恐嚇式教育」,別讓它別毀了孩子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恐嚇、謾罵、威脅式的語言,對孩子帶來的危害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恐懼具有「抗消退性」,一旦形成,難以消失

警惕壞叔叔的「恐嚇式教育」,別讓它別毀了孩子

當孩子反覆被告知「不乖乖睡覺、不好好吃飯就會被壞叔叔抓走」,這型別的語言會在孩子的腦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6歲以下的幼兒,其認知發展水平處於他律道德階段,對世界的認知發展還未成熟,分不清真假虛實,常常用這些言語恐嚇孩子,會給孩子造成精神壓力,而這種恐懼一旦產生,是難以消退的。

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Dollard和Miller就在1948年做了一個「恐懼實驗」。Miller在實驗箱中設定了黑色和白色兩個小隔間,當小白鼠在白色隔間時給予電擊,而小白鼠逃進黑色隔間時則停止。一段時間後,Miller發現及時小白鼠只要放進白色隔間裡,即使沒有電擊的情況,也會出現明顯的恐懼情緒,如產生排便、緊張、蜷縮成一團、發抖等症狀。

因此,恐懼的情緒具有很強的「抗消退性」,只要一旦形成,就會在心中烙下印記,難以消失。

「恐嚇式教育」,擊潰孩子的內在安全感

警惕壞叔叔的「恐嚇式教育」,別讓它別毀了孩子

「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再不好好睡覺,壞叔叔就開車來你家」這些極具威脅性的語言,換來了孩子暫時的乖巧和聽話,但是他內在的安全感會一次又一次被擊潰。孩子的心裡是非常恐懼的,他會恐懼即將到來的最可怕的後果:“被拋棄”、“被壞叔叔抓走”、“不被愛”……這會造成孩子強烈的不安全感,不利於心理的健康發展。

長期遭受語言暴力,腦結構會受到損傷,智力也會受到影響

長期被「嚇大」的孩子,大腦也會受到損傷。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副教授Martin Teicher就曾與波士頓兒童醫院合作,評估了虐待(包括語言虐待)對兒童腦結構、腦功能的影響。透過核磁共振(MRI),可以看到受過語言虐待的孩子與正常的孩子的大腦差別。

受過語言虐待的孩子,大腦中的海馬區體積比正常兒童的大腦平均減少了6%,且腦部多個區域都會被消極的情緒影響。比如負責認知功能、協調左右腦互動的胼胝體,控制決策、自控力和邏輯的前額葉皮質,以及語言神經網路和聽覺皮質都會有所影響。

警惕壞叔叔的「恐嚇式教育」,別讓它別毀了孩子

一味的恐嚇孩子,容易引起「退縮型人格」和「攻擊型人格」

恐嚇式的教育,還會對孩子的人格產生不良的影響。粗暴的恐嚇孩子「不聽話,壞叔叔會把你抓走」,對於氣質型別本來就比較慢熱的孩子,性格容易變得更軟弱、退縮和緊張,形成「退縮型人格」;

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曾指出,6歲前的孩子具有「吸收性的心智」。他們會照搬全收去吸收環境裡的一切,這當然也包括了我們成人與孩子溝通的語言模式。當我們用粗暴的言語恐嚇、征服孩子,那麼他也會習得這樣的溝通模式,並在他的行為和社交中體現出來。這也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小霸王,他們身上所擁有的「攻擊型人格」。

在童年時期,孩子如何被對待,他們未來就將如何對待這個世界。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讓我們少說點「壞叔叔」色厲內荏的話,讓這個世界溫柔一點吧。因為我們的語言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資料參考:

[1]The Monster Study,1939,Wendell Johnson

[2]

Teicher, M。 H。, Samson, J。 A。, Polcari,A。, & McGreenery, C。 E。 (2006)。 Sticks, stones, and hurtfulwords: relative effects of various forms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