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文章」對兒童的看法——Garry L.Landreth(美)

對兒童的看法

為了能健康地成長,小孩子不需要過多地知道怎樣去學習,只要知道怎樣去玩就好了。

——Fred Rogers

儘管有人說太空是科學探索的最終目標,但我卻認為科學研究的最前沿有可能是人類的兒童期。我們對錯綜複雜的兒童期知之甚少,而為探尋和理解兒童期的重要意義所付出的努力又收效甚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只能靠兒童來告訴我們他們在經歷什麼。我們只能從兒童身上獲取有關他們的知識。兒童把自己豐富的情緒和情感帶入了與治療師的關係之中,他們複雜的人格也是由這些情感元素編織而成的。但是兒童多樣化的情緒卻像面紗一樣擋在了治療師的眼前,它們不斷變幻,使得治療師無法看清兒童內心的真實面貌。兒童之所以沒有展現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有可能只是因為他不喜歡治療師這個人,也有可能是因為治療師沒有給他充分的迴應,甚至還有可能是兒童在治療師身上感覺到了某種氣息。

「專業文章」對兒童的看法——Garry L.Landreth(美)

01與兒童相處的原則

要想遵循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去與孩於們相處,那就首先要記住下面幾條原則,而這些原則也是治療師在進行與兒童換位患考時所要考慮的問題框架。原則如下:

1。兒童不是成年人的縮小版。治療師也不要用對待成年人的方式去對待兒童。

2。兒童也是正常人。他們同樣可以體會到強烈的痛苦與歡樂。3。兒童是獨特並且值得尊重的人。治療師應當珍視每個兒童的獨特性並尊重他們的人格。

4。兒童是能適應環境的。兒童本身具有極強的克服困難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5。不斷成長並走向成熟是兒童的天性。他們具有一種內在的直覺能引導他們走向成熟。

6。兒童具有積極地自我引導的能力。他們能運用充滿創造力的方法去認識這個世界。

7。遊戲是兒童天生的語言。當與能讓他們感到舒服的人在一起時,他們就會用遊戲來表達自我。

8。兒童有保持沉默的權利。當兒童選擇不說話時治療師應予以尊重。

9。只有在兒童感覺到需要的時候他們才會接受治療。治療師別想去決定何時讓兒童去玩,怎樣去玩。

10。對待兒童不能採取揠苗助長的方式。治療師應當意識到這一點並對孩子的成長保有耐心。

兒童有他們自己的權利。他們發展的軌跡不應該是按照計劃提前鎖定的。每個兒童都擁有獨立的人格,這些獨特性的存在與否不是由他們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所決定的,而每個孩子在發展自己獨立的人格時也不應當受到他人的限制。因此,兒童是值得尊重的,因為他們也同樣具有成人所具有的價值和尊嚴。治療師應該接受和欣賞兒童身上的獨特性並且把他們當做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兒童也同樣是人,他們不應該受到差別待遇。

兒童不是一個有待研究的物體,而是一個需要去了解的活生生的人。在遊戲室裡,站在治療師面前的兒童是一個完整的人類,而不是一個等待治療師去分析解決的問題,兒童所需要的是來自我們的關注和理解。實際上不僅僅是兒童,所有人類都會希望有人來傾聽自己的心聲,承認自己的價值。有一些兒童,他們每天都發出這樣的資訊:“嘿,看這!有人在聽我嗎?有人在看我嗎?有人在意我沒人管嗎?我心很痛。你看到了嗎?你在乎嗎?”然而一天天過去了,兒童身邊的大人根本不管孩子們發出的聲音。但是在遊戲室,兒童是被關注的,被聆聽的、被迴應的,也是被允許描繪自己的生活的。對於兒童來說,這是一個允許他們發揮內在的成長動力把握自我發展方向的自由階段。遊戲室中寬容的環境可以讓該子們最大限度的表現自我。

「專業文章」對兒童的看法——Garry L.Landreth(美)

02兒童具有自愈能力

兒童擁有一種內在的能量,透過這種能量兒童能夠從創傷或是某種不利環境中恢復過來。他們就像彈簧一樣在受到擠壓之後仍然能恢復原樣。如果只是把這種恢復能力歸結為是家庭環境造成的,那這樣的解釋就有點過於簡單了,這種說法並不能解釋在同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們,為什麼有的人獨立性較強,而有的人卻又容易受環境影響。但如果不這麼去理解,我們又如何解釋有些兒童在生命中經歷了災難性的處境後卻又看起來毫髮無損;有些孩子時常遭到殘暴的家長毒打,但是內心卻越發堅強;一些兒童在貧困的環境下成長起來卻擁有富足的精神能量和開闊的視野;一些在父母酗酒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兒童卻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並且具有較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些由患有情緒障礙的父母撫養長大的兒童順利成長並且具有很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對於這些現象我只能這樣解釋,不幸的經歷被孩子們內化,並在他們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被重新整合,最終只有對孩子們有利的部分被保留了下來。這些例子強調了人類的一種能力,即便是在極其不利的環境下,人們也能依靠這種能力朝著成熟與自我實現的方向成長。

研究者們提出,有幾個重要的因素可以讓兒童不易受到傷害,它們是較強的自我關注意識,自控能力內部成就動機以及自我認同感。自愈能力強的兒童總是對自己充滿信心,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住局面並且在行動時總是以目標為導向。研究者們還發現這些兒童的家長給予了孩子相當大的自我引導的空間(西格爾、葉赫茲Segal & Yahraes,1979)。所有這些發現都與心理動力學理論以及從兒童的遊戲治療中總結出的經驗相一致。

一想到恢復能力強的孩子,我腦海裡就出現了18 個月大的傑茜卡•麥克奴,她掉進了西德克薩斯的一口廢井裡。這件事曾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這種遭遇對於一個小孩來說是一段多麼恐怖的經歷,成年人所能想起的任何可怕回憶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她被卡在井道里足足兩天,沒有人和她說話,沒有人撫模她,也沒有人能安慰她。她無法知道自己在哪,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受困的2天時間對於傑茜卡來說無比漫長。當她獨自被困在漆黑的廢井46小時後,救授人員終於找到了她,然而他們聽到的卻是這個小不點正在輕聲地給自己哼唱歌謠。這件事情有力地證明了兒童天生就有自我安慰和自我照顧的內部動機。即便是以我們成人的智慧也沒有辦法弄清楚兒童到底有多大潛能。我們之前對兒童的看法過於狹隘,一些成年人認為兒童的理解能力很有限,所以他們的行為也應該受到限制,然而卻不知道人體機能的強大已經遠遠超越了那些成年人的理解力。

通常兒童都是興高采烈的,一旦大人逗他們,他們就會表現出興奮、外向和歡喜。所有小孩子每天都應該開開心心的,而作為養育者的大人們,也應該把這一點作為養育孩子的目標。但是,當孩子們忙於完成家長所佈置的任務時,或者是按照家長的計劃“快速成長”時,他們本應擁有的快樂就被家長奪走了。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他們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大,此時大人們應該做到耐心地等待。兒童總是很信任身邊的人,而他們也因此更容易受到傷害。大人們應該小心行事,並保證自己沒有胡亂地利用孩子對自己的信任。成年人們一定要隨時關注孩子們的內心感受。

「專業文章」對兒童的看法——Garry L.Landreth(美)

兒童不會停留在昨天,他們關注的只是當下。我們也不能對兒童說“等一下”,因為他們所體驗的永遠是現在,而不是那些還沒發生的事情。兒童的世界是慢於成人的,因為他們總是停下來東瞧瞧西看看。兒童喜歡簡單的事物,他們從不嘗試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兒童在不斷地長大,內在和外在的表現也在逐漸發生變化,要想讓他們心理保持健康,只有用不斷變化的心理治療方法才能跟得上他們不斷成長的身體和心靈。

03有些孩子像爆米花,有些像糖漿

任何陪伴過孩子成長的人都會對孩子們所展現出的豐富個性和行為印象深刻,孩子們也正是依靠自己獨特的個性和行為方式來探索屬於自己的世界。有些孩子就像爆米花一樣,他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會迸發出能量和活力。只要有什麼事情發生,他們就會突然跳出來,然後說出一個又一個新奇而不可思議的想法;但是當他們的注意力被某件事物吸引時,他們又能一動不動地待上半天,好好地研究這個奇特的東西,就像蜜蜂停留在花朵上一樣;然而等到玩夠了的時候,他們又會一邊製造出很大動靜,一邊去尋找下一個能讓他們感興趣的目標。另外有些孩子就像糖漿一樣,會慢慢地從一處挪到另一處。他們做任何事都會深思熟慮、謹小慎微,好像他們的所有動作都只是受到了“慣性”的驅使。他們看起來對周圍的變化沒有任何反應。可以用陀螺來比喻這群孩子:世界的改變讓他們心中劇烈反覆迴盪,但是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卻又無動於衷。

有的孩子像磨菇,他們在夜間才綻放光彩;有的孩子像蘭花,他們會用7-12年的時間去積蓄力量,然後才幽幽盛開(納特Nutt 1971)。真正合格的遊戲治療師既能夠等待“蘭花開放”,又能對“蘑菇”也保有耐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就是他們生存的方式。因此,當兒童具備了一切條件並開始成長為一個能適應不同環境的成熟的個體時,治療師就可以耐心地等待了,讓他們自己去發現自身與眾不同的地方吧。此外,治療師還要真心地相信兒童自己有克服一切困難的能力。也正因為如此,不要忍不住去提醒孩子回到談話主題上來,也不要強迫孩子去談論所謂“更重要”的話題,畢竟這些內容都是孩子身邊的大人經常讓他們說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改變。只要治療師是尊重孩子的,他就不會在談話中打斷或教訓孩子,對孩子所說的想法和感受也會深信不疑。

本文摘自《遊戲治療》,作者加利·蘭德雷斯(Garry L。Landreth),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文章出自九州心理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