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才和通才,哪種人才更值錢?|《成長的邊界》

大家好,我是貓小默。

以前我總是很羨慕那些能夠成為某一領域專才的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裡深耕,做出了許多出彩的成績。

而我卻對很多事情都只有3分鐘熱度,無法專心在一個領域上持續投入

。一開始是運營,後來又學了寫作、PPT。

門門精通,樣樣稀鬆。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註定成為不了一個「人才」。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成長的邊界》,卻給了我不一樣的答案。

專才和通才,哪種人才更值錢?|《成長的邊界》

作者大衛·愛潑斯坦認為,

現今社會過度強調專才,忽視了對通才的培養。

書中的內容也幾乎顛覆了我們對專業人才的所有認知: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不一定能贏到最後;

刻意練習並不適用於所有領域;

經驗越多,越有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

過於專注會剝奪你的創造力;

學得越快,忘得越快

……

專才和通才的區別是什麼,到底哪種人才更值錢?下面我將結合書中的內容,從5個方面為大家總結專才和通才的區別。

希望你們看完之後,能夠更加清楚自己的職場定位,瞭解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01 專才和通才,老虎·伍茲VS費德勒

老虎·伍茲是典型的專才。

他10個月大就展示出對球杆的興趣,3歲時擊出了9洞48杆的成績,18歲已經成為最年輕的美國業餘比賽冠軍,在2009年高爾夫世界排名首位,被公認為是史上最成功的高爾夫球手之一。

費德勒則是一個通才。

他蹣跚學步時就開始踢球,孩童時期嘗試過滑雪、摔跤、游泳和滑板,也上手過籃球、手球、網球、兵乓球。直到12歲才確定專注於網球領域,最終成為擁有ATP史上最長連續單打世界第一週數的紀錄的網球運動員。

專才就像是刺蝟,精通某一專業領域,拿著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通才更像是狐狸,兼備多種才能,什麼都會一點。

2 專才力爭起跑線,通才往往大器晚成

專才透過刻意練習能夠迅速培養起來,它符合現今社會的教育熱潮

「儘早起步,精準練習」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們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為他們選定一門才藝或技能,早早送去上輔導班。

通才因為要跨越不同的領域,早年間會有一個

「取樣期」

,就是什麼都學一點,甚至會在中途改變自己的專業。

在接觸了廣泛的興趣之後,才慢慢確定哪一個領域更適合自己。

有一項研究顯示,那些大學畢業後就早早從事專業化工作的人,在剛畢業時確實薪水較高。

但是,較晚開始專業化工作的人,

他們找到的工作更適合他們自己的技能和個性,與前者在收入上的差距很快就能被彌補。

3 怎麼樣成為一個專才

對於專才的培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刻意練習。

但是刻意練習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下才適用:

在如國際象棋、橋牌、消防員、高爾夫球等領域裡,

規則清晰,反饋精確,刻意練習十分有效。

這些領域被成為

「友好型」學習環境。

如果是在如預測金融或政治趨勢、預測員工或病人表現等領域裡,

競爭規則不明確或不完整,反饋常常滯後或不準確

,積累的經驗就不能有效地轉化成專業和知識。

這些領域就是

「惡劣」的學習環境

要想成為專才,就找到「友好型」學習環境裡的一個領域,刻意練習。

4 怎麼樣成為一個通才

通才的培養不像專才那樣有確定的方法,它不是看「什麼知識有用,就去學什麼」,而是「對什麼知識感興趣,所以學什麼」。

對於培養通才,有以下幾點建議:

①不怕起步晚

在網上,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引人焦慮的資訊,比如哪個同齡人月入過萬、誰誰誰透過副業實現財務自由、孩子教育落後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等等。

其實,每個人的生長速度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沒必要過多地跟別人比較。

要想成為通才,就要好好珍惜早點的時光,多去嘗試不一樣的東西。

②不怕放棄

很多人都很怕半途而廢,彷彿承認自己選錯了的專業或事業,就浪費了幾年生命一樣。

事實上,很多成功的人,都經歷過不少職業轉型,梵高就是其中一個。

梵高年輕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他做過藝術商店的銷售、教師、書店店員、傳教士,每一次經歷的開頭都充滿了希望,但是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直到27歲,他才開始正式學畫畫,在33歲,才找到適合自己的繪畫領域,成為後印象主義的先驅。

瞭解自己比了解技能更重要,適時的放棄,有時比堅持更容易獲得成功。

③敢於跨界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狹隘地專注於手頭問題的諸多細節,讓人感覺像是做了一件無比正確的事情,而實際上它常常是完全錯誤的。

和其他科學家相比,

諾貝爾獎獲得者作為業餘演員、舞者、魔術師或其他型別表演者的機率要高出至少22倍。

原因就在於深耕某一領域的人往往無法跳出自己的領域看問題,而跨界的人卻能從其他領域中找到答案。

對此,李笑來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我們面對問題時,就好像面對著一扇被鎖這的門。很顯然,你應該去別處尋找鑰匙,而不是隻盯著鎖頭看,對吧。

尋找鑰匙的過程,就是多維度思考的過程。

5 專才和通才哪個更好?

自工業時代以來,人類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才成為了社會的普遍選擇,因為一個蘿蔔一個坑,能夠大大地提高生產效率。

但是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專才的能力,恰恰也是人工智慧的能力。

透過反饋進行學習,迅速成為專家,人工智慧甚至比人類更有優勢。

當年AlphaGo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就是最好的印證。

但是,這項實驗其實並沒有結束,在人機大戰之後,又有了

人機組合之戰,即由機器來提供技術,由人類來提供戰略,取勝的關鍵又回到了人類身上。

總體來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專才越來越普遍,而通才更值錢。

西北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人口調查局的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成長最為快速的新公司裡,創始人創立公司時的平均年齡不是23歲,而是45歲。

在人生的發展策略上,

先拓展廣度,晚一些再進行深度挖掘,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最後總結一下,專才和通才其實並無高低之分。

它們只是不同的人生策略,在不同的領域創造價值。

專才擅長解決單一但困難的問題,通才擅長解決複雜的問題。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不必太過關注一時的成敗,不與他人進行比較,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不斷拓寬邊界,就是最好的成長路徑。

點個

「贊」

,一起努力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