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到底怎麼了?走進孩子內心深處,傾聽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

有些家長說自家孩子總是特別膽小,遇見熟人都不知道主動打招呼,真不知道這孩子在害怕什麼。

當父母無論如何都搞不清楚孩子的想法時,就把這一切歸咎於”教育一個孩子實在是太難了“

其實教育一個孩子也許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難,前提是我們能夠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麼。家長們總認為自己是孩子的親人就自然地能夠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就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孩子的行為和思維。當孩子一旦出現讓自己不滿的行為時家長就訓斥,讓孩子改正,卻不願瞭解孩子為什麼作出這樣的事。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當他們離開母親身體的那一刻,就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個性人生。教育孩子,首先應該做到的是”瞭解“,瞭解他在想什麼,才能去談論教育。

孩子,你到底怎麼了?走進孩子內心深處,傾聽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

當孩子遇到熟人不願打招呼而是過於靦腆時,也許他只是因為害怕被”取笑“而變得小心了;當你看到孩子總是很暴躁,也許是因為他有些話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當你 總覺得孩子想法古怪,也許只是你沒跟他擁有一樣的”腦回路“。

不要隨便評判孩子,更不要隨便制定”改造計劃“。只有你真正瞭解孩子,才能學會教育他們。想要改變孩子的靦腆習慣、塑造良好情緒性格也是一樣的,瞭解是第一步。

瞭解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側重於”傾聽“,傾聽孩子的想法。

在瞭解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有感受、傾聽對方的意識,明白了這點,我們才能主動了解孩子想要什麼、追求什麼、為什麼開心或是悲傷,基於此才能進行下步的教育。要做到這一點,應該從下面幾個角度入手:

角度一:批評孩子的時候需要 謹慎

批評前先了解,孩子為什麼會犯錯,他當時在想什麼才會做出那樣的事情?等孩子將情況描述完,告訴你他的想法之後,再決定如何教導他。教導的方法,應該更傾向於教孩子解決問題,不是單純的批評。

孩子,你到底怎麼了?走進孩子內心深處,傾聽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

角度二:創造瞭解孩子的機會

一個能使自己真正瞭解孩子的交談與溝通,應該在放鬆的環境下進行,比如一起遊玩回來的路上、在家看電視或吃飯的時候,這些時候孩子 往往興致勃勃、充滿表達的慾望,我們也能更好的做一個傾聽者。

孩子,你到底怎麼了?走進孩子內心深處,傾聽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

角度三:不要用你的負面情緒去影響孩子

在孩子跟我們表達情緒、表達內心感受的時候,家長應該多給予積極的響應,一切以讓孩子感到愉悅和放鬆為基礎,這樣他們才會樂於主動進行下一次的談話。

在傾聽過程中,家長 往往變得比孩子更焦躁、憤怒,甚至將這種態度轉嫁到孩子身上,這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和抗拒,下一次不再願意真正向你傾訴內心,只有我們用積極的態度去化解,讓孩子感受到愉悅,他們才敞開心扉。

角度四:尊重孩子的隱私

即使是一個和父母多麼親密無間的孩子,一樣會有屬於自己的小心思,這是他的秘密。伴隨孩子的成長,這種隱私空間會越來越大,而在有些父母眼中,這就是孩子”遠離自己“的表現。

這種“疏離感”使得父母驚恐不安,所以會有看孩子日記、翻看孩子私人物品行為。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避免這樣,尊重孩子必要的隱私,並不代表我們就失去可與他們溝通、交心的機會。相反當你給予他足夠的私人空間,他反而更願意將自己的事情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