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科普 」關於康復的重點問題和誤區

1。不是隻有腦癱、自閉、殘疾的孩子才需要康復

康復不是妖魔鬼怪,孩子需要康復不代表這輩子就完蛋了,相反,是

經過康復訓練能夠讓孩子更好的發育

並不是只有腦癱、自閉、殘疾的孩子才需要去康復,如果從一開始就牴觸康復這個詞,諱疾忌醫,那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2。康復訓練的主要任務在家庭,父母要積極主動參與

身體和大腦,在幼兒階段,都是越用越靈光,康復訓練的核心簡單粗暴的描述一下,就是

哪方面弱就加強練哪方面,越不行的越要練

這就一定是貫穿整個生活的,在康復科進行診斷,購買相應的訓練課時,交給康復師訓練,這往往只是幾十分鐘而已。但家庭中的訓練,是每天都要進行的。所以,父母和家庭才是康復訓練的主要負責人,康復師給予指導後,一定要在家積極鍛鍊。

很多娃康復的時候會疼、會哭、會強烈的抵抗掙扎。家長當然可以選擇放棄,不繼續了,不練了,少練吧……但在選擇放棄的同時,一定要明確,此刻的放棄可能帶來長達一生的負面影響,你放棄的可能是一個孩子獲得完全自由的機會。

「早產兒科普 」關於康復的重點問題和誤區

3。康復訓練捆綁“腦營養針”或各種儀器治療

國際公認的康復訓練,主體就是訓練——儀器治療和藥物治療,幾乎都是沒有得到公認的。

國內很多醫院或者機構,在康復中會推薦甚至強制捆綁類似

“神經節苷脂”

“鼠神經生長因子”一類的腦營養針。

對於此類藥物,掌欣的態度非常鮮明:能不打就不打;具體科普可以檢視公號推文:

《醫生讓你打“護腦針”或者枕禿讓補鈣》

除了藥物,還有一些電療、針灸、按摩推拿等專案,對於這些專案,目前能看到高級別、權威性的研究較少,往往費用高昂,並且各地都爆出過一些負面新聞。

掌欣沒有足夠的權威來告訴大家,哪些靠譜哪些不靠譜。唯一能做的,是提示大家,儘量選擇級別更高的公立醫院,確定康復科是不是外包了,收集該醫院或者機構患者的真實資訊——多跟真正在那裡排隊的媽媽們聊聊。

評估自己的費用承擔能力,如果專案可選,那最好只選訓練型別,強制越多,捆綁越多的機構,越要警惕。

孩子如果在接受了電療等儀器治療後有異常,有極大不舒服,要及時諮詢,透過網路可以找到國內公認的康復專家。

4。早期干預非常重要,通常越早效果越好

早期干預可以說是越早開始越好

,這跟人類的大腦發育規律密切相關,新生兒腦重約370g,6個月時為700g,約為出生時2倍,2歲時約為出生時3倍,為成人腦重的3/4。

大腦一旦發育到成人水平,再生能力就相當低了,而

新生兒階段的各種腦部發育問題,如果幹預及時,幾乎都能夠神奇的自愈

神經細胞的增殖期是從

妊娠3個月至出生後1年

,過了此時期不再複製和再生,錯過了這個黃金期,幾乎肯定會影響終生。

大腦受損傷後,其代償機制不是神經細胞的再生,而是突觸,也就是神經細胞之間的“介面”重建,在進行早期干預或康復活動時,突觸總在進行著相互連線活動,使神經細胞之間建立起各種聯絡,使損傷大腦得到代償。在生命的早期,大腦有巨大的可塑性,因此,早期干預越早,效果越好。

「早產兒科普 」關於康復的重點問題和誤區

5、調整心態,接受事實

每年全球有大約十分之一的新生兒是早產寶寶,足月小樣兒的比例更小些,這本身已經是一個意外了。

早產寶寶中,需要康復訓練的比例也佔少數,這確實是又一道關口。

掌小欣真心期待,已經走到這道關口前的父母們,

放下“為什麼偏偏是我,老天怎麼那麼不公平”的心態

,想想這個孩子奮力拼命走到這一步,是多大的勇氣,多麼決絕的對生活的熱愛。

很多需要康復的孩子,一眼看上去就比同齡孩子慢一些,差一些,甚至行動肢體都有所不同,康復訓練則可能是重複了幾十次,幾百次,也看不出明顯的效果和進步……

這個時候,拼的就是心態。

此刻就是差在這裡,那就接受,今天練習了沒有明顯效果,那就明天再練……

康復是一場持久仗,勝利者必然是能夠堅持的你,能夠堅持的娃!

6。把孩子當做正常孩子看待

醫生和康復師們,都會提倡家長在家要給孩子做康復。

但首先,要讓孩子過好每天的日子,安排好每天的吃、喝、睡等基本需求,也要讓孩子出門玩耍,娛樂,休閒……

帶孩子去公園、遊樂場、商場、兒童樂園,在康復訓練的孩子,也是正常的孩子,不要因為害怕別人的目光,害怕別人知道孩子落後,就把娃關在家裡每天逼著訓練再訓練。

我們幫助孩子做康復訓練,就是為了讓他能夠擁有正常自由幸福的生活,而這種生活,此時此刻就可以給娃。

不用等,不用害怕,不用迴避。

養好一個早產寶寶的第一步,是讓父母自己的心理武裝很強大,只有他們足夠強大,才能帶領孩子更加強大自信。我們可以揹著重重的殼往上爬,但只要我們堅持不停下,再高的葡萄樹,我們也能爬上去。

更多內容,請關注“掌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