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再窮也不能窮孩子,請不要讓“補償心理”害了孩子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家裡一親戚給6歲的兒子買平板,價格是昂貴的那款,買完後各種哭窮。我們說他其實沒必要給孩子買,如若買也要在自己經濟範圍能承受的條件下,買個電腦全家卻需要吃土一個月的,那買了也沒意義。

而他卻說:“孩子喜歡呀,我不能虧欠孩子的,再窮也不能窮孩子。”

我們瞬間說不出話來,網路上有一句話:窮養的孩子撐不起格局。我想親戚也就是信奉這句話的吧,把孩子可勁的富養成富二代,然而實際上呢,一家人節衣縮食卻把孩子捧得高高的。

就算再窮也不能窮孩子,請不要讓“補償心理”害了孩子

01。超負荷的富養不會讓孩子感激,反而是父母的自我感動

還記得一個新聞是蘋果牌手機剛出時的,一位衣著樸素的老父親和一位衣著耀眼的女孩一起來到手機店,女孩執意要買最新款蘋果牌手機,老父親面露尷尬,看著手裡做苦力得到的錢,內心很是掙扎,後來還是抵不過女孩的堅持,拿著大幾千的人民幣買了手機。付錢時老人是難過的,女孩是開心的。

可以看出這女孩是被父母當公主般伺候的,想要什麼就要什麼,完全不顧父母的處境,那麼貴的手機想要就要,真的很自私。

超負荷富養只會讓孩子學會享受,而不是感恩。你的給予會讓他們越來越貪婪,沒有付出就得到會讓人越來越不懂得珍惜,只想著得到卻從不知道期間的苦。

如果你想毀了一個孩子,那麼就只管給與,拼命的溺愛,最後他就會被你的愛毒害,成為一個自私自利只會索要的無用人。

多少逆子出自溺愛下,多少巨嬰啃老者都是溺愛的受害者。如若你愛孩子,那麼請正確的愛他。先讓他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才會是社會的有用人

很父母覺得自己愛孩子就是不停的在物質上給予孩子,孩子想著什麼就會去滿足孩子,這就是很愛孩子。

其實孩子需要的愛是有原則的,是溫暖的陪伴與正確的三觀,愛他們就要引導他們。

02。你給予的是孩子需要的,還是自我的“心理補償”

還記得有次女兒過生日,他爸爸想要給她一個禮物,我就給他透露女兒想要個車車,買個簡單的三輪車就好,女兒也喜歡。然而到了那天他卻買了個電動小轎車,花了千多塊,回家後她女兒卻不願意要。而後我又買了個小三輪,小傢伙喜歡得不得了,常常騎著,而那個電動車卻擺在角落無人問津。

就算再窮也不能窮孩子,請不要讓“補償心理”害了孩子

孩子爸爸埋怨道:小時候我想著這樣的車都要不到,沒人給我買,這小傢伙倒好買給她她還嫌棄。

我說:你這是買個你自己的禮物,買個你心目中的那個內在小孩的,不是給女兒買的,是你小時候想要卻要不到的遺憾,現在有條件了就彌補回來,這是“心理補償”。

那麼什麼是心理補償呢?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

因為缺失所以想要得到補償,這心理補償往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可以成就個人,然而偏差了就不盡其然。父母們往往會把這種補償彌補到孩子身上,如父母小時候過得不好的,那麼他會更容易關注孩子的童年,儘可能的滿足孩子。覺得自己吃的苦不能再讓孩子吃了,就算很難也要補償孩子。

然而有些補償並不是孩子們需要的,例如為了孩子們能過得輕鬆不讓孩子勞動,做家務承擔家庭責任,一味的縱容孩子。其實這是不必要的,

有研究表明讓孩子承擔點家庭責任,做些家務反而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03。窮養富養不不是單單的經濟上的比拼,精神上的和教養上的也屬於

就算再窮也不能窮孩子,請不要讓“補償心理”害了孩子

有人信奉窮養兒子富養女,對女兒的要求無論是什麼都滿足,花大價錢把孩子打造成大家閨秀,如公主般。然而卻有些用錯了力,讓孩子成為花錢大手大腳的人,只會享受而不願意去付出。

其實富養也是指精神上的,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讓孩子學習些詩書,讓孩子精神上富足也是一種富養。教會孩子勇敢和堅強,在社會上闖蕩不畏懼也是屬於富養。並不是給孩子花錢就是富養,有些氣質是從內散發出來的,例如自信。

窮養富養都不如給孩子教養,教養是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是一個人的獨特氣質

04。給予孩子正確的三觀,教導他們成為獨立的個體是父母需要做的

我們可以愛孩子,也可以寵孩子,但不能剝奪他們成長的權利。如若我們事事都為孩子包攬,如照顧嬰兒一般的照顧他們,害怕他們會受傷害不讓他們去嘗試,那麼這就剝奪了他們成長的權利。

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把他們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人是我們父母的責任。而正確的三觀是融入社會的通行證,給孩子正確的三觀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定位不可錯亂,健康的親子關係是關鍵。

父母把自己當成孩子的保姆,那麼就會得到保姆的待遇,父母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提款機,那麼就會有冰冷的迴應。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取決於父母的定位,把定位放到正確位置上才有健康的親子關係。

就算再窮也不能窮孩子,請不要讓“補償心理”害了孩子

有人說我雖然窮,但我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就算是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過好,不能讓孩子受苦了。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攀比心理,證明自己能比別人過得好的心理。

給孩子最好的也許出發點也是愛孩子,但這樣的愛不僅不能讓孩子快樂成長,反而會毒害孩子,孩子是個獨立的社會人,我們父母需要的是幫助孩子成為合格的社會人。當我們過多的干涉孩子,用愛剝奪他們的成長,那麼我們就不是愛他們,而是害了他們。

父母之愛,因為之計深遠。愛他們要為他們考慮長遠,教會他們技能,引導他們走向成長,實現個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