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該如何進行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看看醫生怎麼說

據我國國家癌症中心釋出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其中致死率前三名的癌症則是肺癌、結直腸癌、胃癌。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已被公認為癌症防控最有效的途徑!

一、高危物件

1。 45 歲以上無症狀人群;

2。 40 歲以上有兩週肛腸症狀(指有以下任意症狀持續兩週以上: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3。 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4。 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5。 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群;

6。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7。 診斷為遺傳性大腸癌患者的直系親屬,年齡超過 20 歲。

二、篩查建議

1、符合1~5的“一般人群”篩查

(1) 大腸癌篩查從 45 歲開始,無論男女,每年 1 次大便隱血(FOBT)檢測 ,每 10 年 1 次腸鏡檢查,直到 75 歲;

(2) 76~85 歲,體健者、預期壽命在 10 年以上者,可繼續維持篩查;(3) 85 歲以上,不推薦繼續篩查。

2、符合“有大腸癌家族史”直系親屬篩查

(1) 1 位一級親屬患有明確高級別腺瘤或癌(發病年齡小於 60 歲)、2 位及以上一級親屬患有明確高級別腺瘤或癌(任意發病年齡),40 歲 開始(或比家族最小發病者發病年齡小 10 歲開始)篩查,每年 1 次 FOBT 檢查,每 5 年 1 次腸鏡檢查;

(2)有一級親屬家族史的高危物件(僅 1 位,且發病年齡高於 60 歲): 40 歲開始篩查,每年 1 次 FOBT 檢測 , 每十年一次腸鏡檢查。

3、符合“遺傳性大腸癌”家族成員篩查:

對 FAP 和 HNPCC 患者家族成員,當家族中先發病例基因突變明確時, 建議行基因突變檢測。

(1) 基因突變檢測陽性者,20 歲以後,每 1~2 年進行 1 次腸鏡檢查 ;

(2) 基因突變檢測陰性者,按照一般人群進行篩查。

4、關於篩查方法推薦:

(1) FOBT 檢測 + 問卷調查是篩查主要手段,證據充分;

(2) 血液的多靶點基因檢測可能有助於提高篩查準確度,價格較為昂貴;

(3) 有條件者,可聯合糞便和血液方法進行篩查。

三、預防建議

1。 運動可有效減少腫瘤發生,堅持體育鍛煉,避免肥胖;

2。 健康膳食,增加粗纖維、新鮮水果攝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

3。 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可能對預防腸癌有效,老年人可嘗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可能減少心腦血管疾病和腸癌發生的風險,具體使用須諮詢醫生;

4。 戒菸,避免其對消化道的長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四、治療方式

結直腸癌主要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高位直腸癌的治療與結腸癌基本相同。手術是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癒方法。

但是低位直腸癌患者往往由於腫瘤位置距離肛門太近,受限於醫學技術水平,而不得不切除肛門,建永久性造口來治療直腸癌。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的劉忠臣教授2010年開始潛心研發、臨床攻關,歷經10年的艱辛與磨礪,發明了PPS低位直腸癌精準功能保肛術,改變了這一現象。其中核心器械——劉氏螺紋擴肛器,完美地破解了手術視野這一世界性的保肛難題,使得手術醫生能夠做到精準切除腫瘤,精準褥式縫合,讓95%原本需要切除肛門的患者保住“無辜”的肛門!連臨時造口都不用做!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低位直腸癌患者在PPS保肛術中受益,實現精準保肛,重拾人生希望!

不同人群該如何進行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看看醫生怎麼說

五、PPS直腸癌保肛術案例分享

案例1

79歲的上海陳阿婆,因反覆便血被確診為低位直腸癌,腫瘤距離肛門僅3cm。阿婆的兒女們幾乎跑遍了上海各大醫院,最終選擇了PPS保肛術。術後3月餘回訪:肛門功能恢復良好,可控制固體和糊狀大便。

案例2

45歲的Daniel是英國人,在上海工作。一年前出現無誘因便血被確診為極低位直腸癌,腫瘤距離肛門僅1。8cm。當時國內及英國的醫院都認為保肛無望,心有不甘的Daniel在查詢學術資料的過程中看到了劉教授的論文。Daniel一家立馬重返中國,經過詳細的諮詢與評估後接受了PPS保肛術。手術很完美,Daniel又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

案例3

60歲的河南人唐先生,腫瘤過大92*66,且離肛門只有2。8cm。戲劇性的一幕是:臨上手術檯前,妻子在今日頭條上看到PPS保肛術的介紹。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妻子當機立斷辦理轉院,接受了PPS保肛術。術後回訪:每天2次大便,都能控制住。

不同人群該如何進行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看看醫生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