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講故事 孩子喜歡聽

解讀《小巫教你講故事》

作者:小巫

還記得小時候什麼事情最讓你記憶深刻嗎?每每回想都是夏夜裡媽媽邊搖著大蒲扇邊給我講故事的情景。

什麼《沒頭腦與不高興》、《皮皮魯和魯西西》、《小紅帽》等等,具體情節記不太清了,但媽媽溫暖的懷抱、柔柔的聲音一直留存在我記憶中,那種美妙、溫馨的感覺不僅滋養了我的童年,還給我種下愛和美的種子,讓我受益終身。

連愛因斯坦都說:“如果你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你想讓他擁有智慧,就給他講更多的故事。”

故事滋養孩子的心靈就猶如乳汁養育孩子的身體,哪位愛孩子的父母會錯過呢?

可你知道怎麼講故事、孩子最愛聽嗎?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知名育兒專家小巫的一本書——《小巫教你講故事》,看看小巫如何用心用愛、科學有效地講故事。

怎麼講故事 孩子喜歡聽

小巫是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美國Rutgers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父母效能訓練課程講師,兩個孩子的媽媽,多年致力於兒童發展、家長心理及親子教育方面的研究和諮詢工作。出版過《讓孩子做主》、《給孩子自由》、《和孩子劃清界線》等系列教育叢書,在諸多育兒、教育、心理類網路平臺及電視節目中,經常能看到小巫的身影,她也深受現代年輕父母的擁戴。

在這本書中,小巫不僅手把手地教父母如何講好故事、怎麼編適合孩子的故事,還收錄了許多經典的睡前故事、治療性故事、民間傳說及童話故事,讓我們在小巫的指引下學會用故事開啟孩子的智慧之門……

1.

怎麼給孩子選故事——不同階段的孩子講不同的故事

兒童在不同年齡段會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不同年齡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盡相同,所以他們能聽的故事當然也要有所不同。

0-3歲的嬰幼兒形象思維尚未建立、更沒有抽象思維,作者建議要給他們講簡單易懂的故事。此時他們的呼吸和心律尚不規律,如果講些有規律的、有節奏的故事可以輔助他們完善規律的呼吸系統。

有韻律和節奏感的歌謠、簡單重複情節的疊加故事,就很適合小寶寶聽。書中例舉了《一隻手套》的故事:一隻小鼴鼠發現了一隻手套,它小心翼翼地爬進去並住了下來;一隻兔子也發現了鑽進去住了下來;一隻小刺蝟也鑽進去了……

這種相同的情節不斷地重複,不僅可以讓寶寶地呼吸平穩,同樣詞語的重複出現還可以增強寶寶的語感和安全感,給孩子帶來愉悅的體驗。

3-6歲的孩子處於前影象思維階段,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可以聽些簡單的童話故事、自然故事和氣質型別故事。

怎麼講故事 孩子喜歡聽

比如格林童話裡簡單、美好的故事,《勇敢的小刺蝟》、《狼和七隻小山羊》等人物較少、結構簡單的故事,而不要講《白雪公主》、《小紅帽》之類的原型故事,此類故事關係複雜,孩子較難理解。

還可以講取材於大自然的故事,關於動物、植物之間或與人之間的故事,只要簡單、重複、有韻律,都適合此年齡段的孩子。

6-8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處於人格形成的初步階段,有一定的是非觀,可以理解較複雜的東西了。這時候可以聽些較複雜的或蘊含哲理的故事。

比如寓言、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然自然故事也要繼續講,為以後學習生物、地理等學科打下科學基礎。

9-11歲處於兒童期的後期階段,小學教育正處於從低到高的過渡,孩子各方面能力快速增強,冒險精神開始冒頭,英雄故事、神話傳說等,就滿足了此時孩子精神世界發展的需求。

此階段孩子也開始與世界真正分離,開始對童話和傳奇產生懷疑,會經常追問故事是不是真的。可以講創世紀的故事,引導孩子客觀地認識世界,思考世間萬物是怎麼來的、處於什麼位置等等。

12-14歲處於小學高年級,已經系統學習了小學的基礎學科,逐漸形成抽象思維,開始逐步從童話神話世界過渡到現實世界。可以講偏重邏輯因果關係的、複雜些的現實故事。

2.

怎麼給孩子講故事——用愛滋養、藝術地講故事

說到講故事,也許有人會說這還不容易,拿一本故事書照著讀就是。誠然,很多父母給孩子講故事就是捧著故事書照本宣科地念,有時嘴巴在唸心裡卻一片空白;或是邊念邊想著那篇總結該怎麼寫、晚餐該吃什麼;有時為了趕時間,甚至匆匆忙忙敷衍了事……

你覺得這樣講故事、孩子會喜歡聽嗎?

作者認為故事要講得好,不能完全依賴書本。不管是什麼故事、有沒有技巧,一定要心裡裝著故事、裝著愛,必須是從心到心的流淌,以故事為載體、用愛來滋養孩子的心靈。

選好適合孩子的故事書後,首先要做的事是通讀故事、消化吸收,然後用口語化的語言講給孩子聽。口語化的語言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能引起孩子的興趣。

講故事時大人一定要沉浸在故事中,帶著濃濃的愛將故事所表達的意境體現出來,這樣才能讓故事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才能感染孩子、吸引孩子。

就像作者說的那樣:“故事講得好,就像母乳那樣,帶著媽媽的體溫,涓涓地淌入孩子的身體和心靈……像養分直接送到孩子的潛意識裡,對孩子的心靈起到滋養、教育、感化和治療的作用。”

這才是講故事的真正意義所在。

作者還總結歸納了幾點講好故事的方法:

一是幫助孩子形成內心圖景。文字是平面的、抽象的,講故事者必須透過文字在腦海中喚起相應的畫面才有意義。

可以在睡前講故事,在昏暗的環境下孩子的聽覺系統會更靈敏,邊聽邊思考、在腦海中形成畫面。為更好地烘托氣氛,講故事時聲音的抑揚頓挫、誇張的語調都有助於內心圖景的形成。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在聽完故事後,透過複述、繪畫等形式把故事表現出來,這樣把語言表達、想象力、創造力等結合起來,可以促進孩子心理和智力的發展。

二是講故事重質量而非數量。不知道父母有沒有發現,越是年齡小的寶寶,越是愛聽重複的故事。明明已經講過幾十遍了,寶寶還是百聽不厭。

其實講重複性的、可預見的故事,可以輔助寶寶建立規律的呼吸和心跳,對孩子健康的身心及建立安全感非常有意義。

家長在固定的時間講重複的故事,堅持一個星期、一個月都可以,只要孩子愛聽,都可以重複地講。重複的故事形成一種天然的韻律,而且很有儀式感,這對孩子的成長大有好處。

三是環境的渲染、道具和音效的配合。為了讓故事更有感染力,可以藉助手偶的表演,還可以不同性質的故事配合不同的樂器。如果故事中有會發聲的動物或物品,還可以叫上兩聲來吸引孩子的注意。

怎麼講故事 孩子喜歡聽

睡前故事一直都很受孩子喜歡,為什麼呢?關著燈、拉上窗簾,在黑暗中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聽故事,讓想象力漫無邊際地飛翔,想想就是件很爽的事。

講到《神奇的飛毯》時,拿一張毛毯邊講邊做飛翔狀;講到《小兔子乖乖時》,頭戴著兔子頭箍扮作兔子;講《霍勒婆婆》時,頭戴毛巾化身婆婆……這樣講故事定會一下子就把孩子帶入到故事的情境中。

四是不要急於求成灌輸知識。許多家長給孩子講故事講著講著最終都會變成講道理、傳知識,好像不這樣就是浪費時間。講完《狼來了》,總要總結一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撒謊、撒謊就不是好孩子”;《孔融讓梨》就是讓我們團結友愛、互相謙讓……

其實故事的作用在於潛移默化地發揮功效,故事中蘊含的大道理、大智慧,孩子們會按照自己的心理發展程序慢慢理解接受。家長不用囉嗦這些連自己都不想聽的大道理,這種說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失去講故事的意義。

除了照著故事書講故事外,作者還提倡家長為孩子編故事,她認為凝聚著父母智慧和愛心的原創故事,更能打動孩子、更為孩子喜歡。

3.

怎麼給孩子編故事——用心的父母都能成為故事大王

怎麼編故事孩子才喜歡?只要有愛、用心,父母都能成為故事大王。作者建議從以下幾點入手就能編出好故事。

一是多讀多看、先“借”後編。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看多聽經典故事,然後按照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就能編出適合孩子的故事。

開始可以複製或模仿經典故事,比方說《三隻小豬》的故事,三隻小豬性格各異,最後結果不盡相同。可以參照著編《三朵小花》的故事,三朵小花顏色各異,每天重複著問好、唱歌、跳舞,情節簡單重複、感情美好溫馨,很適合低齡兒童。

可以把現有的經典故事熟讀消化後,用自己的方式講給孩子聽,有些許出入也不要緊,只要孩子喜歡,就會越編越有感覺,最後就能編出完全原創的故事。

也可以從編動植物的故事入手,此類故事比較容易編。動植物有自身的象徵意義,如老虎、獅子是兇猛、權威的;猴子、狐狸是機靈、聰明的;竹子、松柏是高潔、正義的……透過這些象徵就可以擬人化地安排相應的性格、語言、情節,編簡單的寓言性故事。

二是巧妙利用自身優勢。父母們可以利用自身的經歷、專業、學科優勢,把自己的經歷、體驗編進故事裡。比如小時候的故事、經歷過的有趣的事、旅遊的經歷等。因為是自己的親身體驗,講起來會很有感覺,用心講的故事,相信孩子也會喜歡。

不同氣質型別的父母也會有不同的優勢,爸爸可能更會編冒險的、搞笑的故事,媽媽更擅長編美好溫柔的故事,不管什麼故事,只要孩子願意聽就是好故事。

三是和孩子一起編故事。如果在編故事時,讓孩子參與進來,會讓他們更有認同感,聽起來會更投入。

編故事時父母只把控故事的主脈胳,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出現了什麼動物、住的房子是怎麼樣的,這些都可以在編的時候讓孩子來作主。

邊編邊講時也可以有意識地提問題、引導孩子思考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讓孩子在旁邊補充內容。

還可以給故事留一個開放性的結尾,讓孩子去編。或許每次故事都會有不同的結局,孩子覺得有趣的同時,還激發了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這樣看來,是不是編故事也不是什麼難事?

怎麼講故事 孩子喜歡聽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也很多,吃大餐、買玩具、嗨翻遊樂場、旅遊度假等等,但千萬別忘了給孩子講故事,講故事不但能表達愛,故事中蘊含的大智慧、大哲理更是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著啟迪孩子心靈的作用。

希望天下的孩子都能得到故事的滋養,讓童年更加快樂、人生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