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不好哄?高情商的父母都在用這三招

PART

01

媽媽,他這是幹什麼?

前兩天,派媽帶小葉子去逛街,路過一家玩具店,看到一個小孩坐在地上放聲大哭。

看他坐在地上熟練地撒潑蹬腿、發脾氣的樣子,才不過三四歲。

他年輕的媽媽一臉不知所措地蹲在旁邊,幫孩子擦眼淚也不是,把他抱起來也不是。

小葉子見狀,抬頭問我,“媽媽,他這是幹什麼?”

小孩子難得表現出好奇,派媽便抓住這個機會,告訴他“發脾氣”的“真諦”:

“他這是在表達自己的需求,看到他手裡攥著的變形金剛了嗎?”

“如果你有想要的東西,就好好跟媽媽說,合情合理的話,都會滿足你的。”

孩子發脾氣不好哄?高情商的父母都在用這三招

PART

02

瞭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著名心理專家於東輝認為,其實,大哭大鬧是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反應。

小孩子發脾氣,多是出於

生理需求

所謂生理需求也就是吃喝拉撒,這個時期的孩子很難正確表達自己想要什麼,相比胡亂猜測,媽媽們可以主動向有經驗的人取經學習一下。

小孩子發脾氣,還可能因為

物質需求

得不到滿足。

前文提到的那個攥著變形金剛不肯撒手的小男孩,正是處於這個階段,無法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願,只知道用行動來達到目的。這時父母要多多理解,用詢問、分析等方法瞭解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小孩子發脾氣,最有可能就是

精神需求

被忽視。

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對你有依賴性,在他的世界,你就是最親密的人。如果連你都沒辦法陪伴他、幫助他,那他可能就會變得易怒、自閉,很難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很難與他人友好相處。

孩子發脾氣不好哄?高情商的父母都在用這三招

PART

03

孩子發脾氣怎麼辦?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幾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又代表了孩子有不同的需求。

0-2歲,教孩子認識情緒

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情緒就像無法控制又揮之不去的夢魘,他們很難說清楚夢裡有什麼,也很難表達出他們需要什麼。

寶寶0-2歲的心理發展,有年齡階段穩定性和可塑性的特徵。

在這個階段,父母應該教孩子認識各種情緒,充分利用可塑性培養孩子,只有你懂了他,他才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

當孩子餓了,要告訴他,嘴裡空空的,是餓的感覺,可以透過手指敲擊奶瓶來告訴媽媽,自己想吃東西了;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要仔細詢問孩子不開心的原因,這個時候的孩子很難說出一句話,那就試探性提問,提出幾個選項讓孩子點頭或者搖頭來選擇;

當孩子大聲尖叫,要告訴他他已經取得了父母的關注,可以開始表達自己想要什麼了。

只有父母試著去理解了孩子的“語言”,並且給他搭建了成長的橋樑,讓他與父母的世界建立起聯絡,孩子才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重視了,認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就會減少發脾氣的次數了。

孩子發脾氣不好哄?高情商的父母都在用這三招

2-3歲,教孩子與情緒共處

2-3歲的孩子,還很難獨立行走,連說話也只是隻言片語,一個字一個詞往外蹦。但是這個時候的孩子一旦得不到理解,就會放聲大哭,或者揮動小手臂以示憤怒,告訴你他正在發脾氣。

雖然行動和語言尚未發展完全,可從這個時候起,他們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

對他們來說,明令禁止不是關上大門,而是豎起了一根半身長的門檻,發個脾氣說不定就能跨過去,實在不行,撒潑打滾,怎麼也要跨過這道坎。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發脾氣,就會心軟,丟失了原本的原則,本來說不買的東西,看到孩子發脾氣,為了安撫他,就給買了。

這個時候派媽要說,絕對不能一味滿足他!

給孩子定下的規矩,就應該始終遵守,一旦孩子碰壁,想發脾氣,就讓他去發,告訴他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靠發脾氣解決,教會他與自己的壞情緒和諧相處。

當你這麼做了,孩子才不會覺得發生什麼不合心意的事情就無法接受,大發脾氣。在長大後,也能成為一個通情達理,從容不迫的人。

孩子發脾氣不好哄?高情商的父母都在用這三招

3-6歲,教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3歲起,孩子們就能夠表達自己的需要了,這個時候的孩子雖然鬧,但也最好教。

教孩子處理情緒的第一點,就是身為家長,不能對他呵斥打罵。

派媽原來的同學阿剛就是個“暴脾氣”,孩子一頂嘴他就會惡狠狠地罵回去,直到把孩子吼得不敢說話為止。

他還曾經沾沾自喜地給我們分析他的育兒經,“我兒子這麼乖,都是罵出來的。”

但是小葉子放學回來卻告訴我,阿剛叔叔的孩子在學校可不是這樣的“乖孩子”,他欺凌弱小,一言不合就跟人對罵,還曾經在課堂上指著老師罵。

作為“家長的影子”的孩子,在與父母的交往中,只學會了這樣粗暴的解決方式。這種粗暴的方式只會加深孩子的“怨憤”,讓他們胸口裡的不滿之情發酵,最終讓孩子變成易怒、敏感而又自卑的人。

教孩子正確處理情緒的第二點,就是要體貼孩子情緒,耐心詢問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試著站在孩子的位置想一下,孩子也有自尊,就算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也會因為“覺得丟臉”而低不下頭來道歉。

這種時候,可以給孩子提供新的思路——比如讓他把說不出口的話用小紙條傳遞給媽媽。家長與孩子有充分的交流和溝通,才是教育的正確方法。

教孩子正確處理情緒的第三點,就是給孩子主動權,引導他認識到發脾氣是不對的,應該自己處理這樣的暴躁情緒。

爸爸媽媽們可以等孩子發完脾氣,再跟他講道理,問問他這樣發脾氣是否恰當,是不是有更好的表達方式來告訴家長自己的需要。

當家長主動與孩子“共情”,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主動權,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得到了重視,精神需求得到滿足,也會慢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派媽說

孩子發脾氣,其實是正在向我們傳遞資訊,而這些資訊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孩子,教育孩子。

希望父母們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積極引導,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在給予孩子關愛的同時,也兼顧孩子情緒的解決,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減少發脾氣的次數,學會正確的處理自己的情緒,樹立正確三觀,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