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動機》:獎勵原來是一種陷阱?你掉進去了嗎?

“孩子你考試考到第一名,就獎勵你***!”

“只要你完成了,就獎勵帶你去***玩!”

用獎勵去激勵孩子,這樣的方法在生活中極為普遍,獎勵看似循循善誘我們的孩子走向“正途”,但獎勵使用不恰當,反過來會傷害孩子的內在動機,不利於他們後續的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曾做過這樣一個心理實驗,邀請兩組人大學生來玩拼圖遊戲,其中一組答應在完成後給他們獎勵1美元,另一組無獎勵,在實驗暫停的時候,獎勵組更多的是去翻雜誌,而無獎勵組更願意繼續完成拼圖。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獎勵作為一種有效的激勵方式,但實際上真的有那麼奏效嗎?上述的實驗我們可以看到收到報酬的人反而不再有解決問題的動力,外部獎勵反而削弱了內在動機,簡稱德西效應。

《內在動機》:獎勵原來是一種陷阱?你掉進去了嗎?

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將獎勵作為一種控制的手段,試圖透過外部的獎勵來控制他人的行為。但這種方式其實弊端不少。

1。一旦我們開始使用獎勵作為控制的方法,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了,只能夠不斷地提升獎勵去激勵對方,否則獎勵就難以奏效。

2。使用控制性的獎勵會讓人容易為了獲取獎勵而走捷徑,而並非腳踏實地地把事情完成。

3。使用獎勵的辦法,短期也許可以提升表現,但長期使用可能會降低內在動機與積極性,降低創造力理解力和解決問題的動力。

我們很多人都認為獎勵其實是很好的事情,但沒想到原來背後潛藏著這麼多的弊端,那是不是我們就無法使用獎勵這一個方法呢,其實並不是的掌握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幫助他人。

1。提供選擇,而並非僅僅透過獎勵去控制他的行為,能夠增加對方的參與度,提升他的自主性。

2。支援自主,我們要意識到不管是誰,我們都要視之為獨立自主的人,而並非是滿足自己需要的操縱物件。

3。制定規則思考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嘗試從他人的角度出發,支援他們自主的設定界限,肩負起他們應當肩負的責任。我們鼓勵自主,但前提條件是這種自主不會影響他人的正常生活。

為什麼我們會喜歡使用獎勵這一個方式呢,其實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對方能夠去完成他們應該做的事情去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如果離開了這些獎勵所有的行為都將會停止那麼獎勵,是不是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呢,是不是離我們最初的目標越來越遠呢。

獎勵可能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短暫片段,但更多的是依賴我們的自主性我們行動的內在源泉,其實就在於我們的內在動機,為什麼有一些人能夠擁抱他的赤子之心,少年感不滅呢?我覺得絕對是離不開人類,在對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最後激發內在動機的視覺筆記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內在動機》:獎勵原來是一種陷阱?你掉進去了嗎?